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专家观点

巴基斯坦智库如何看待中巴经济走廊?

来源:国政学人 作者:Zahid Shahab Ahmed,Ayesha Khalid Chaudhry 发布时间:2025-08-14

  导读

  中巴经济走廊(CPEC)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项目(如瓜达尔港)提升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经济合作。尽管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着夯实的文化、经济与国防合作基础,中巴经济走廊的落实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恐怖主义、俾路支省的不安全局势、巴基斯坦的国内政治问题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的利益分配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为弥合政治分歧、削减疑虑,支持中巴经济走廊的叙事十分重要。

  智库在塑造和推广战略叙事方面一向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能为政治行为体的行动赋予合法性,还能够影响政治行为体的政策选择。研究表明,智库主要履行三项职能:提供分析成果、推广政策叙事,以及分享创新思维。它们常与媒体密切合作,传播战略叙事,从而塑造国际和国内认知。在外交领域,智库能够通过辅助设计战略信息和外交叙事影响国际舆论,对认知的塑造更为明显。

  本研究以巴基斯坦智库为例,探讨国家叙事如何塑造智库产出,以及智库为正当化政策决策所做的努力。由于巴基斯坦智库面临国家控制、资金依赖等结构性制约,本研究重点关注这些智库是选择提供客观平衡的分析成果,还是选择与国家认可的观点保持一致。结果表明,巴基斯坦智库倾向于淡化挑战性叙事,特别是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争议性话题(如环境影响和俾路支省的安全问题)。

  巴基斯坦智库的叙事倾向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巴基斯坦两大核心智库: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ISSI)与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IPRI)。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成立于1973年,由巴基斯坦外交部资助,旨在分析南亚和平与安全问题;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由巴基斯坦国防部资助,隶属于总理办公室国家安全局。两者均声称保持立场中立,但其领导层曾任命前外交官和军事官员,可见其在叙事上仍受政府部门资助的影响。

  本研究聚焦于2015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两智库发布的出版物。收集的数据包括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的《PIVOT》杂志、《战略研究》(Strategic Studies)期刊、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的期刊、两本书籍与文章,以及两个智库网站上的六十篇评论文章等。数据收集时段的起始点与中巴经济走廊的正式启动相吻合,2023年3月则是本研究数据收集启动的时间节点。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本文分析了这些智库所推广的战略叙事,重点关注其对中国与中巴经济走廊的宣传、对中国的叙事与善意的推广,以及对中巴经济走廊推动地理经济和区域合作的肯定。

  (一)宣传中国与中巴经济走廊

  中巴经济走廊自启动以来便备受西方争议与批评。美国将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称为“债务陷阱”,而印度则因有争议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问题反对中巴经济走廊。此外,在巴基斯坦国内,政界对中巴经济走廊在各个省份间的利益分配公平性表示担忧,日益加剧的俾路支叛乱也持续威胁该项目的实施。

  作为回应,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和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发表了诸多文章,强调中巴经济走廊的益处。对这两家机构在本研究时间区间发表的60篇文章进行分析可发现,约20%的文章通过分享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的积极影响来回应此类批评。两家智库的叙事倾向于与官方叙述保持一致,强调中巴经济走廊解决了巴基斯坦面临的关键挑战。通过积极的语言和比喻,他们将中巴经济走廊描绘为巴基斯坦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和“福音”,承诺该项目将会带来经济繁荣、解决能源危机、促进工业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支持基础设施发展,尽管其中一些研究缺乏实质性数据。例如,一篇发表在《战略研究》上的论文声称,中巴经济走廊的水电项目将提升巴基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额,但并未提供任何数据来支持这些主张。研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两家智库受政府资助限制,毕竟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能会暴露中巴关系中的局限性,而由国家资助的智库受制于机构和政治敏感性,无法公开推进有关研究。

  除了亲自宣传中巴经济走廊的益处,两家智库还联合媒体展开推广。《快报论坛》(The Express Tribune)2022年的一篇报道称,中巴经济走廊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特殊经济区(SEZs)可实现互利共赢。另一位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研究人员于2022年在《欧亚评论》中指出,中巴经济走廊将使巴基斯坦转型为经济枢纽。关于中国,这两个智库及有关媒体都使用宏大的口号,将其描绘为巴基斯坦可靠的朋友。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PIVOT》杂志的作者们将中巴经济走廊描述为具有文化价值,并象征着巴基斯坦与中国之间牢固的纽带,体现着超越文化差异的友谊。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也推广类似叙述,强调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从未阻碍合作,并对比中国的一贯支持与美国的反应式援助,突显中国的真诚可靠。

  在应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反对者时,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和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则聚焦于反驳这些国家的叙事。以印度为例,两家智库将印度的质疑与反对归结于对巴基斯坦经济和军事增长的担忧。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在2020年的一篇文章中声称中巴经济走廊将推动显著的经济增长,暗示敌对国家(特别是印度)正通过将其与印巴克什米尔争端联系起来而诋毁它。在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于2021年出版的《PIVOT》杂志中,喀喇昆仑大学副校长阿塔乌拉·沙阿(Attaullah Shah)强调,巴中友谊对抵御莫迪领导下的印度野心至关重要。IPRI于2018年指出,印度的反对源于对巴基斯坦潜在经济和军事能力的担忧,认为其可能影响印度作为全球强国崛起。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另一篇2017年的文章则预测称,印度的反中巴经济走廊立场终将损害印度的经济利益。

  (二)推广中国的叙事与善意

  本文关注的两家智库在提升巴基斯坦民众对中国的好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机构定期邀请中国学者和官员,并通过出版物和公开活动传播他们的观点,积极推广中国叙事。这些举措旨在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可靠且友好的合作伙伴,并强化“巴基斯坦与中国的目标相契合”的战略信息。随着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智库中影响力不断加强,巴基斯坦学者也开始避免对一些涉华争议性问题进行批判性讨论。

  由于获得国家资助并受国家控制,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和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与巴基斯坦中国大使馆及中国智库保持着密切联系。曾任中国驻巴使馆公使的庞春雪同时是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中国-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的董事会成员,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也经常邀请中国外交官在其活动中发表演讲。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同样举办了类似活动,曾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的农融便于2022年10月在其举办的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此外,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还在其出版物中为中国学者提供平台,从中国视角提供见解。中国外交官如姚敬和农融也分别于2020年、2021年在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发表文章,强调中巴之间相互尊重和共同利益,并突出中巴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一致性。

  除了强化与中国官员、学者的联系并提供发声平台,巴基斯坦本国学者也通过智库从多个角度支持中国和中巴经济走廊,同时强调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国的重要性。自2019年以来,多位巴基斯坦学者通过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的出版物支持中国的经济改革、对自由贸易的倡导和独特的民主模式,并建议美国关注自身人权问题而非反对中巴经济走廊。在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的叙事中,巴基斯坦与中国的蓬勃经济合作威胁到西方地缘政治控制,导致特朗普政府将自身失败归咎于中国。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出版物同样支持中国的善意,并重点批评印度,认为印度在美方支持下利用代理势力抹黑中巴经济走廊。

  在赞扬中国具体政策之余,这些智库还积极推广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和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常将美国的物质主义方法与中国的包容性进行对比,批评特朗普的民族主义言论,赞扬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展现出的全球视野。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于201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甚至建议采用中国儒家价值观以提升巴基斯坦的发展效率。

  (三)认可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

  巴基斯坦智库与中国政策保持一致也是出于对自身战略取向的考量。为了持续吸引中国投资,包括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和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在内的巴基斯坦智库不断强调巴基斯坦在南亚和中亚地区相对于印度的地缘政治优势,逐步塑造关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叙事。在论述中,这些智库特别强调地缘经济在巴基斯坦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与该国的国家安全政策相一致。

  以瓜达尔为例,与能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也是巴基斯坦更广泛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旨在通过解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来实现其国家利益,具体表现为优先考虑与中亚贸易和互联互通的“中亚愿景”政策(“Vision Central Asia”policy)。为了吸引中国对瓜达尔的基础设施投资以连接阿富汗与中亚市场,巴基斯坦智库将瓜达尔描绘为一个关键机遇,表示其可能超越印度港口成为主要转运枢纽,战略位置对东西方贸易至关重要;而中巴经济走廊将通过投资、开发瓜达尔港提升其对区域和平、稳定和互联互通的潜力,并推动俾路支省的社会经济发展。

  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和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有关中巴经济走廊的出版物往往采用狭隘视角,不加批判地采纳国家叙事,通常重复信息而不质疑其有效性。在巴基斯坦智库的叙述中,中巴经济走廊标志着中国从侧重地缘政治到关注地缘经济,是通过区域合作和跨大陆互联互通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相关出版物可发现,两家智库主要聚焦于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往往忽视南亚更为广泛的区域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海湾关系的重要性。这种聚焦与巴基斯坦的“中亚愿景”政策相一致。

  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在中巴经济走廊的背景下,巴基斯坦政府资助的智库作为政府叙事和政策合法化的工具发挥了何种作用。在巴基斯坦的案例中,这些智库作为国家权力的工具,实际上充当了外交部和军事机构的延伸。由于这些智库在财务和结构上依赖于国家机构,缺乏自主性,它们在由文职-军事精英塑造的受控话语环境中运作,研究人员和董事会成员中也包含大量前政府官员,核心任务便是产出支持政府政策的叙事。

  研究重点指出,这些智库积极致力于扭转对中巴经济走廊的负面认知。其论述常与中国的战略叙事保持一致,强调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重叠的国家利益、中国在区域经济繁荣与合作中的作用,并为中国学者和官员提供平台以便发表观点。这些举措致力于将中巴经济走廊塑造成一个变革性项目,将中美两国之于巴基斯坦的经济政策进行对比,突出中巴经济走廊优势的同时淡化主权、债务依赖及环境风险等相关担忧。

  在与中国叙事保持一致的同时,这些智库还致力于推动与巴基斯坦自身战略选择相一致的叙事。对于巴基斯坦而言,中巴经济走廊已成为重要的投资来源(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因此强化与中国的合作十分重要。除了经济需求外,巴基斯坦对该倡议的支持还反映出更广泛的战略和地缘政治考量,旨在提升中亚地区互联互通、参与塑造区域发展叙事。

  本研究的启示具有双重意义。首先,它凸显了智库在塑造公众信任中的作用,因为其与国家叙事一致与否可能影响国内和外交政策。其次,研究结果为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区域政策制定动态提供了洞见,展示了国家支持推广的叙事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巴基斯坦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及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更广泛影响。

  

作者:Zahid Shahab Ahmed,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交政策、巴基斯坦研究、和平与冲突研究、南亚研究、国际组织及宗教极端主义等;Ayesha Khalid Chaudhry,迪肯大学博士候选人。

来源:Zahid Shahab Ahmed and Ayesha Khalid Chaudhry, “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and Narrative Projection: The Role of Pakistani Think Tanks,”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published online: July 9, 2025, https://doi.org/10.1177/186810262513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