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研究论文写作指导
研究方法选择:因果解释
与调查研究方法相对的是因果解释方法,它的用途在于通过借助一套可重复的、标准化的流程来尽可能有效地使用已有信息进行因果解释。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因果解释目的是为了表明,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下,自变量X是因变量Y的原因。
一、 主要研究方法
因果解释可以根据样本的类型和特征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方法:个案研究适用过程追踪,小样本分析通常用案例比较,中等样本时则采取定性比较分析,大样本则使用定量分析。具体研究方式及应用场景如下图所示。
二、前沿研究方法
大数据越发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式,被视作比肩于实验范式、理论范式和仿真范式之后的“第四范式”。大数据方法更加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借助于大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过去依靠因果路径的方式所无法发现的许多关联性。
方法一:基于行动者的模型
研究者可以通过微观而非宏观层面的建模,模拟这些自适应的行为体,从而研究这些行为体彼此之间以及对外部影响的反应所产生的涌现性。
案例:唐世平的团队使用ABM成功对2020年美国大选中6个摇摆州的得票率进行了预测。
方法二:地理信息系统
GIS 能够收集和分析大量与空间位置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数据,并提供了一套建立在空间区域、距离和关系的几何度量之上的复杂分析工具。
案例:陈冲和庞珣用GIS方法分析非洲1994~2013年间的恐怖袭击风险,运用GIS 技术将非洲分为上万个时空网格,并使用了分离总体持续期模型,通过地理定位在时空网格上的叠加,对恐怖袭击在网格层面上的时空特征进行解释和预测。
三、 研究举例
1. 过程追踪
区域一体化缘何停步不前?——欧亚经济联盟的启示
欧亚经济联盟一体化深化缘何困难重重?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为何大多数非西方地区经济组织演进不顺,一体化停步不前?作者从比较地区主义视角出发,立足于政治经济学角度,基于对欧亚经济联盟案例的分析,说明西方区域一体化理论在解释非西方地区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 案例比较
中国周边恐怖主义活动态势评估
恐怖主义力量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从事的恐怖主义活动正严重威胁中国的周边安全。作者在对中国周边恐怖主义活动的基本态势做出总体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周边不同地区(南亚、东南亚、中亚)的实际情况分析恐怖主义的表现形式和原因,最后讨论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与应对。
3. 定性比较分析
“颜色革命”衰退的路径与机制
作者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2005年前后“颜色革命”涉及的11个欧亚国家为案例,从政权当局行为、案例国家国际国内影响因素、民众态度三个主要方面出发,分析相关案例国家成功抵御“颜色革命”侵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案例国家内“颜色革命”衰退的共性机制。
4. 定量分析
媒体报道情绪对印度尼西亚吸引外资的影响
作者基于2000~2020年全球舆情数据和双边外商直接投资数据,考察了印尼媒体对7个外资来源国的报道情绪指数波动趋势,对印尼媒体报道情绪指数与FDI之间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
5.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安全态势感知与冲突预测
“大数据安全态势感知”是以“网络社会人”和人际的信息交换为前提假设,凭借计算机系统或其他信息手段对社会互动情境中多重冲突因子的捕捉、感知和响应,对冲突态势做出预测和分析。作者以2013~2017年的新闻报道数据和社交网络数据为研究对象,以英国恐怖袭击预测为例,对大数据安全态势感知的预测能力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