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专家观点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外交思想和大国外交

来源:《当代中国与世界》 作者:邢广程 发布时间:2022-12-25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对待复杂多变的世界,在什么样的外交思想支配下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这些都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
  本文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外交思想和大国外交讨论五个问题:一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涵和时代意义;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解“世界之问”的最佳方案;三是“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平台和载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和载体;四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是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世界发展和变化的大趋势,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在外交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和实践创新。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这十年,我国外交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卓越历史成就,闯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营造了良好的、持续的外部环境。
  习近平外交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而中国外交是中国内政的延伸,是中国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外交的全面推进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既是一条政治原则,也是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最重要法宝。“外交大权在党中央”,党的领导是中国外交的灵魂,这是我国对外工作最基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特征。党管外交是中国外交鲜明的特点,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形成的经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的最大政治优势和资源,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优势在外交领域的集中体现。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是新时代赋予我国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工作的总目标,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和路径。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坚持增强战略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根本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自信的基础,因为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才能使中国外交之路越走越宽广,才能使中国国际环境越来越改善,新时代的中国应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战略抉择。这就要求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与世界各国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着力点和抓手,应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中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实现大国协调合作,避免发生冲突和对抗。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大国担当。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鲜明特质。中国外交独特风范体现了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崛起中国的大国气派、世界情怀。由此可见,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和平和实现共同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所阐述的我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贯穿着习近平外交思想。
  习近平外交思想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新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密切度前所未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先机、保持定力,这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外交需要新思想和新视野。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大势,习近平外交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实际紧密结合,回答了中国应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新形势下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外交思想引领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破解“世界之问”的最佳方案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2018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中表示,“今天,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是敌视对立还是相互尊重?是封闭脱钩还是开放合作?是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选择就在我们手中,责任就在我们肩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进入21世纪,尽管人类在不断谋求进步,但依然面临着一系列巨大挑战。一是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如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生存挑战,全人类面临重大威胁,哪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再如目前依然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和消极影响。一些突发的全球性和区域性自然灾害和因此而导致的一系列次生危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人类集中精力应对和克服。二是美国大搞全球霸权主义,导致大国之间出现一系列摩擦甚至局部热战,给国际社会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和危险。三是世界发展不平衡趋势没有得到改变,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国际社会不稳定因素在不断增加。四是威胁国际安全局势稳定的各种因素在增加,乌克兰危机导致欧洲局势出现高度紧张状态,核冲突的阴影逐步扩大,北约和俄罗斯同时对垒出现的核军演让全世界笼罩在核威胁的状态下。中国提出的“世界之问”并非无的放矢。
  面对这些全球性挑战,人类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甚至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条件都受到了现实威胁。怎么办?中国给出的答案是,人类命运休戚相关,需要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有非常明确的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动中国同多个友好国家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与世界一些地区构建命运共同体,如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重视周边外交,提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还相继提出了推动构建中阿、中非、中拉等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国际场合倡议构建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和卫生健康共同体,如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构建卫生健康、发展、安全和人文共同体。为破解“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五个世界”的思想,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针对人类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威胁而提出的全球性方案,也是针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提出的引领性现实方案。在人类又一次处于“十字路口”的历史关键时期,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着眼于应对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些挑战不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能够应对得了的,需要世界各国同心协力才能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从人类历史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变化的大视野出发,特别强调“命运与共”的理念,以此引领人类走出战略困境,避免陷入总体危机之中。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现代化的当今时代,人类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共有的家园,无论哪个地区和哪个国家都无法与世界彻底隔绝。这次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充分说明,哪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疫情挑战,只能世界各国携手协作,以人类整体力量去应对。那些想利用新冠肺炎疫情打击别国的做法、“甩锅”的做法只能导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蔓延。因此,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只能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人民总体利益结合和统一起来,这就是中国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饱含世界历史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人类解放价值追求的历史积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倡议,深刻回答了当今世界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历史上的各类局部认同大多包含对非我群体的否认之意,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旨在避免相互敌对,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协和万邦”传统精神的时代升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中。
  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巨大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社会主义文明,是由东方文明孕育的现代化文明。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原创性概念,是从中国共产党内在思想体系中凝练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我说过,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志在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为人类谋大同,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中国共产党将推动人类进步事业、为世界谋大同作为自己的国际使命,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理念完全相符合,具有内在逻辑性。
三、“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外交工作的实践平台和载体,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和载体。
  共建“一带一路”是深入推进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谋求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崛起的中国与世界进行深度互动的重要规划和网络,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创新规划,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合作平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方针和措施借助于“一带一路”这个重要的合作平台加以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包含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作为平台,不仅极具包容性和拓展性,而且具有历史纵深性和文化底蕴。“一带一路”倡议蕴藏着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共商共建共享这三个要素上。“共商,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双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让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中阿人民,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这三个要素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完整统一,已越来越多地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国际社会所接受。
  “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内容是“五通”,即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倡导多边主义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和廉洁理念,需要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和可持续的目标,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在“通”“畅”上做文章,实现基础设施、规章制度和人员交流的立体化互联互通,特别是民心相通,因此,互联互通也是一条心灵之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在商品、资金、技术、人员流通等方面“通”起来,“流”起来,“转”起来,实现便利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应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的经济发展动能,走数字丝绸之路和创新丝绸之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就是共同发展和共赢,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打造卫生合作伙伴关系、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和开放包容伙伴关系。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全方位开放的重大举措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经济领域的顶层设计。“我们将提高开放水平,在全国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探索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我们将扩大合作空间,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同世界共享中国技术发展成果”,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金钥匙’破解当前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的问题。”“让14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更加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一带一路”倡议恰当地解决了中国与世界的深层互动问题。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致辞中表示,“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在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等方面实施突进。中国与欧盟、中国与东盟、中国与中亚等地区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发展。
  古丝绸之路形成了欧亚各国开放包容的共同体精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共同体精神,挖掘古丝绸之路的共同体意识,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世界各国的“大合唱”。需要强调的是,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中国不会借此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联盟,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同舟共济、权责共担”。
  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同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相对接,既要将“一带一路”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相对接,还要同我国西部开发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等区域规划相衔接,形成我国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既要继续保持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和发展的先导引领地位,还要提高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和发展势头,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合作平台。中国还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19年至2021年,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8%,高于全球9.1个百分点;商品进口年均增长13.7%,超过全球5.7个百分点。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增加到39.1万亿元,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到13.5%,货物贸易总额连续五年排名全球第一。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平均每分钟有7300多万元人民币的货物在中国与世界间进出。中国同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四、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中国崛起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量。西方为阻止中国发展,不断抛出“中国扩张论”。国际社会也有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感到焦虑,“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还有一些空间。中国强大了,会不会走上大国逢强必霸、逢强必扩张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外交战略?这些都是国际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的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郑重选择,这一条载入了党章和国家宪法。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还表现在中国不输出模式。“我们也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中国为什么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第一,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不是“好战”的民族,中华文化强调“自古知兵非好战”,崇尚“守土”,不尚开疆扩土。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第三,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将“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确定为自身要完成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党的二十大修订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第四,这是由中国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第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走和平发展道路。第六,这是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的规律性思考和把握所作出的自觉选择。
  中国如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一是促使崛起的中国与世界进行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二是中国不干损人利己的事情。“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的战略机遇期问题进行了明确的阐述,一方面,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这里有三个主要因素,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这些都是我国战略机遇期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对中国发展的不利因素也在增多,如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蔓延,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动能不足、发展缓慢、复苏乏力,乌克兰危机导致了严重的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全球性共同问题凸显,对中国“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综合判断是,“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党中央特别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说明,中国这条大船行驶在世界的海洋中不会是顺风顺水,风平浪静的,还会经常遇到风高浪急,有时甚至会遇到惊涛骇浪,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方向不会改变。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的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也要看到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多重因素内外叠加及相互作用有可能影响且增大中国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的成本”。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决定了中国外交政策具有极其鲜明的和平特征。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的唯一选择,而和平外交政策的前提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在乌克兰危机以及一系列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独立自主的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所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二是“中国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三是“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灵魂和旗帜。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不等于无原则地放弃捍卫自身核心利益。美国逼迫中国承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不使用武力,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党的二十大报告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国人来决定。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广大台湾同胞。”这表明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钢铁意志。
五、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外交领域的重要突破,也是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建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
  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重要路径就是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坚持在不结盟的基础上广交朋友。党的二十大将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按照“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第二,“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第三,“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按照政党和政治组织分为两个层面,即“中国共产党愿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基础上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各方面对外交往”。上述情况表明中国旨在推动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倡导的全球伙伴关系走的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外交布局不断拓展,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推动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是建立在“平等性”“和平性”“包容性”原则基础上的,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就是要避免国际冲突和摩擦,逐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要求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只要中国以新发展的姿态实行全方位开放,就能够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就能够与其他国家一起不断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就能够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发展全球伙伴关系需要中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下功夫,着力加强和推进国家间的双边、各类区域和大多边与小多边的合作。针对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结构失调问题,中国应与其他国家一道协调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扭转不利于世界发展的不良国际因素,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世界经济若要获得新发展世界各国就必须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还要看到,保护主义、“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等方式特别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严重障碍,世界各国要行动起来,共同抵御这些倾向和做法。中国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就需要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和关注度,与其他国家合作谋求缩小南北差距,在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方面作出贡献。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趋势下,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情况的变化,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性挑战也日益增多,而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中国支持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中国在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的基础上推动国际事务中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搞排他性小圈子和国际舞台上的“阵营化”,主张并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将联合国放到国际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进程中,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持积极的合作态度,希望这些多边组织更好地发挥职能,中国还着力推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作用,扩大影响力,增强发言权。中国坚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还体现在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推动国际安全合作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当今世界很不太平的态势下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作出贡献。
  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要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中国有三大优势可以发挥:一是发挥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推动构建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二是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推动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三是发挥日益开放的制度优势,推动共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中国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主张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中国主张开创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国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谈判。
六、结语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与世界和平拥抱的现代化。“霸道强权从来不是一个文明走向强盛的必然选项。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也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出路”。当今世界,霸权主义者肆意违反国际规则,破坏国际秩序,奉行双重标准,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机构和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不足,联合国章程宗旨和原则未能得到有效履行。“没有治理,不成世界。要有更好的世界,就必须有更好的全球治理”。面对复杂多变甚至存在诸多危险因素的世界,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全球治理的有效药方,显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就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视角来观察世界大势和世界文明,中国共产党已得出十分正确的结论,即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