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主题资源推荐

十周年特别策划|“一带一路”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基于CSSCI(2014~2022年)成果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来源:一带一路数据库 作者:王希明 发布时间:2023-03-28

  一、引言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自2013年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已走过9年历程,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到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1],反映了“一带一路”所处的背景环境以及建设进展的变化,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与此同时,研究话语也随之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一带一路”研究的演进过程。通过全面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的国内论文成果,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带一路”研究的体系建立、发展和演进过程,并回答以下4个核心问题:

  (1)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现状如何?

  (2)“一带一路”研究是否形成了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

  (3)“一带一路”研究的热点内容是什么?

  (4)“一带一路”研究的前沿趋势是什么?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南京大学的CSSCI数据库作为文献来源,检索“所有字段” 包含“ 一带一路” 的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2014~2022年,资源类型为论文,共获取5134条文献信息,按默认格式将所有记录(作者、标题、摘要、关键词、引用的参考文献,等等)导出。数据更新时间为2022年9月21日。

  2. 研究方法

  CiteSpace 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款文献分析软件,运用计量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对文献进行知识挖掘,并提供多维度的、多元化的、分时的动态展示[2]。使用CiteSpace 软件对文献进行分析有助于避免定性分析产生的主观性。[3]将从CSSCI 数据库下载的数据改名为“download” 格式并导入CiteSpace 软件。然后在“Node Types”中分别选择Author、Cited Author、Cited Journal、Reference和Keyword 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知识图谱。其中,Author 为作者合作分析,Cited Author 为被引作者分析,Cited Journal 为被引期刊分析,Reference 为被引文献分析,Keyword 为关键词共现分析。选择时间切片为“1”, 节点阙值为“Top 50 per slice”,即表示在每个时区中选择前50个高频出现的节点。在聚类分析中,采用LLR 算法计算和确定每种标签的类型,便于用专业词汇展示每个聚类的核心概念。在关键词聚类中,基于CiteSpace6.1 的关键词突现检测功能,分析关键词及其学术术语的突现情况,为把握研究前沿演变提供重要基础。

  结合文献计量方法,对5134篇论文从时间分布、作者合作、研究方向、研究机构、所属期刊五个维度进行分析,梳理“一带一路”研究的基本现状;通过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厘清“一带一路”研究知识演进的脉络;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和突现词分析,找出“一带一路”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揭示未来发展趋势。

  三、“一带一路”研究现状分析

  1. 时间分布特征

  通过CSSCI数据库的分类检索结果可知, 自2013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研究得到学界迅速响应,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见图1)。以2018 年为分界点,“一带一路”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4~2018年,为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和理论内涵展开,多为宏观性、战略性和一般性文献,舆论性较强[4],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偏少,特别是缺乏对于伴随“一带一路”实践产生的新理念和新问题的分析解读和应对建议。第二阶段为2019年至今,主要围绕如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展开,针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产业合作的具体问题和新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围绕如何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相比第一阶段文献规模的爆发式增长,第二阶段增幅较缓。

 

图1

  2. 作者合作分析

  作者合作网络,展示了学者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贡献大小以及相互间的合作关系。在CiteSpace 中,节点类型选择Author,生成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2),共得到395个节点,103条连线,网络密度值为0.0013。节点越大代表该作者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章越多,越具有核心地位。各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则反映合作关系的强弱。

 

图2

  国内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作者主要有陈健、王义桅、刘卫东等学者,文章发表数量位居前10位的学者还包括刘方平、刘宝存、杨达、于津平、余晓钟等(见表1),学者所属研究领域也较为多元,体现出“一带一路”研究跨主题、跨学科的特征。

 

表1

 

  从图2可知,共现图谱仅形成了103条线,说明学者之间联系较少且分散,且连线一般存在于同一学科学者之间,说明“一带一路”研究未打破学科间壁垒,学者们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开展研究。比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卫东教授为地理学中“一带一路”研究的领域学者,与其产生关联的宋涛、宋周莺、葛岳静等人均为地理学领域学者。除此之外,因“一带一路”研究涉及区域、国家众多,不同区域、国别、领域的学者联系较少,也说明“一带一路”研究未能突破区域、国别间研究壁垒,主要围绕单一区域或国家进行研究。比如,王义桅、李向阳、卢光盛均为国际关系领域学者,但三人的专业领域分别为欧洲研究、亚太研究、东南亚研究,彼此并无交集。

  3. 学科分布分析

  借助CSSCI 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分类功能,将5134篇文献的学科分布数据导入EXCEL中可获得学科分布图(见图3)。

 

图3

 

  相关研究学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领域,同时还涉及新闻传播、民族学、语言学等方面。

  4. 研究机构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是最主要的研究机构,核心研究机构参见表2。以国际关系、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等研究机构为主,各地“一带一路”研究院积极参与。研究机构区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北京,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智库机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除此之外,陕西、福建、广东、云南、上海等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省份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发文较多,体现出“一带一路”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属性强,为“一带一路”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表2

 

  同一学科领域、同一区域内机构间合作频繁(见图4)。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校内的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合作密切,与外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均有合作;同属陕西省的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密切。

 

图4

 

  5. 所属期刊分析

  借助CSSC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功能,可获得“一带一路”研究载文期刊的具体信息。载文量最多的期刊为《国际贸易》,载文量为151篇,通过表3可知,在载文量前20位的期刊中,国际经济类期刊载文量最高,国际关系类期刊次之,可见“一带一路”研究与国际经济、国际关系领域结合紧密,且遥遥领先于其他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比较教育研究》《中国出版》《情报杂志》等其他领域期刊载文量逐年上升,反映出“一带一路”研究的日趋多元性。

 

表3

 

  四、“一带一路”研究的知识演变

  通过对论文参考文献的分析,可以追踪“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知识演进。利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把握核心学者及其研究领域;利用文献共被引分析,梳理文献聚类、高被引文献,把握核心研究前沿;利用共被引文献突现词分析,把握不同年份的研究热点演变。

  1. 作者共被引分析

  运行CiteSpace,节点类型选择Cited Author,Pruning 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生成该领域的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共得到787个节点,1434条连线,网络密度值为0.0046,如图5所示。

 

图5

  被引次数前10位的作者依次为蒋冠宏(155次)、刘卫东(152次)、王义桅(144次)、李向阳(121次)、邹嘉龄(101次)、林毅夫(96次)、盛斌(94次)、王桂军(89次)、韩永辉(89次)、裴长洪(85次),为“一带一路”研究的权威学者。其中厦门大学教授蒋冠宏的被引次数最高,他主要聚焦于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跨国并购投资的相关问题研究, 其2012年发表的《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东道国制度重要吗?》[5]奠定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基础,被国际经济领域学者广泛引用。刘卫东则从经济地理和区域发展角度首次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空间内涵进行剖析[6],并提出地缘政治、世界地理、外资理论、交通运输组织等地理学科未来应重点研究的议题,强调“一带一路”空间多重性和作为国际区域合作模式的属性。王义桅在2015年出版的《“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中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7],是国内首部从国际关系角度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的专著。李向阳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出发,提出建设“一带一路”要优先处理的政府与企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历史与现实、利用现有比较优势与开发新优势、经济合作与非经济合作、机制化合作与非机制化合作等六大关系[8],全方位总结“一带一路”倡议未来的实践难点和研究方向。邹嘉龄则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际,率先分析总结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

  相互依赖关系以及中国各省(市、区) 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9] 奠定长期观察和研究“贸易畅通”的基础。盛斌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评估沿线国家的能力与投资风险、总结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建议[10]。王桂军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企业升级的影响和作用路径[11],打破从贸易投资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的传统,开创从“一带一路”倡议与企业升级转型切入的新视角。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一带一路”研究的核心作者中,国际经济领域特别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领域的学者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影响力上远超其他学科,反映出“一带一路”研究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凸显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的定位。

  2. 文献共被引分析

  文献共被引网络用于分析“ 一带一路” 研究主题的演变, 展示了该领域的高被引文献。在CiteSpace中, 节点类型选择Reference,Pruning 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生成该领域的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共得到646个节点,890条连线,网络密度值为0.0043,如图6所示。网络模块化评价指标Modularity Q=0.7228,一般而言,Q 值一般在[0,1)区间内,Q>0.3 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故国内“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的网络社团结构很显著。另外,图中Mean Silhouette=0.9002,一般而言,当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表明聚类成员的相似性较高。通过对共引文献进行聚类, 发现形成17个聚类。聚类编号越小,其包含的文章数量越多。编号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对外直接投资、印度、“一带一路”倡议、贸易效率、关系治理、地缘环境、贸易便利化、国际产能合作、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美战略竞争、全球价值链、争端解决、境外经贸合作区、准自然实验、亚投行、国际法治、经济管理数据库,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内的“一带一路” 研究主要集中在这17个方面。

图6

  图7展示了聚类的时间线视图。聚类的时间线视图在聚类图谱的基础上以“Timeline”的形式呈现,勾画了“一带一路”研究各聚类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聚类的时间跨度,展示了整个聚类发展的趋势。“对外直接投资”“印度”“ 贸易效率”“ 贸易便利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始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2011年)并持续至今,体现出国际贸易与投资、国际关系、文化交流等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天然关联。“对外直接投资”“贸易效率”“贸易便利化”体现出国际贸易与投资为“一带一路”研究的核心主题;“印度”主要为黄河、马建英、薛力、林民旺、张蕴岭、时殷弘、李向阳等学者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周边国家、大国关系的影响,体现出国际关系研究在“一带一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高等教育国际化”则体现出“一带一路”研究对文化交流的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争端解决”“境外经贸合作区”出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的2015年,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与理论研究、海外利益保护、境外园区等主题伴随“一带一路”实践而产生并发展。“关系治理”“地缘环境”“国际产能合作”“全球价值链”为2019年之前的重点主题,而“中美战略竞争”则是近两年的热门主题。“准自然实验”“经济管理数据库”反映出在“一带一路”研究中运用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较为普遍,集中在2016~2019年。

 

图7

  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与投资、“一带一路”内涵阐释、区域经济合作、国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等4个主题上(如表4 所示)。

 

表4

 

  3. 突现词分析

  在文献共引知识图谱的基础上,点击“Citation/Frequency Burst”,选择“Burstness”视图,可得到突现词分析结果。在图8中,红色部分表示填充为突发的年份,表示该文献在这一时间段内被高频引用,也可体现这一时段的研究热点。突发性由大到小排名前25位的文献发表时间集中在2014~2015年(12篇)、2018~2019年(10篇)这两个时间段,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初期和“一带一路”建设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时期。2014~2015年,代表性文献为申现杰《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12],该论文在2015~2017年被引较多(突现度为15.58)。文章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出发, 分析了实施“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聚焦落实“五通” 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战略、扩大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优化国内区域开放格局等重点领域, 为其他学者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方向。2018~2019年,代表性文献为吕越《“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基于2005~2016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13], 该论文在2020~2022年被引较多(突现度为20.23)。文章利用《全球企业绿地投资数据库》并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影响和差异,评估“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促进效应,体现出在该阶段,学者倾向利用微观数据评估“一带一路”建设对企业对外投资、转型升级的效应。

 

图8

 

  五、“一带一路”研究的发展趋势

  基于对论文关键词聚类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一带一路”研究的主要议题,并结合关键词、突现词的分析,了解不同阶段的研究前沿,从而把握“一带一路”研究的发展趋势。

  1. 关键词聚类分析

  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Pruning 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生成该领域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共得到488个节点,858条连线,网络密度值为0.072(如图9)。其中,Modularity Q=0.5657,Mean Silhouette=0.8757,表明聚类图谱是高效且可以信服的。共形成关键词聚类12个,编号从小到大依次为:一带一路、引力模型、中国、对外开放、国际化、中国外交、走出去、制造业、中印关系、丝绸之路、大数据、科技创新。其中引力模型多用于测算对“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水平、贸易与投资潜力、贸易与投资效率等[14];中印关系主要反映出“一带一路”研究对地缘政治、周边关系的重视[15]。根据这12个聚类可归纳出“ 一带一路”研究的5个核心议题:“ 一带一路” 倡议内涵与定位(主要为一带一路、中国2个聚类)、“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主要为对外开放、国际化2个聚类)、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主要为引力模型、科技创新3个聚类)、国内省份融入“一带一路” 建设(主要为丝绸之路、走出去、制造业3个聚类)、“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主要为中国外交、中印关系2个聚类)。

 

图9

 

  另外,表5呈现出现频次最高的20个关键词,可以发现一带一路、中国是频次最高的2个关键词。除此之外,全球治理、互联互通、丝绸之路、对外开放等位居前列的关键词也体现了“一带一路”研究的热点。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提高了国内各区域开放水平,拓展了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制度型开放,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的互利共赢。根据高频关键词,我们可以发现“一带一路”研究重点也是呈现国内、国外联动,聚焦对外开放、区域发展、国际合作、外交关系、全球治理等核心领域。

 

表5

  2. 突现词分析

  在文献共引知识图谱的基础上,点击“Citation/Frequency Burst”,选择“Burstness” 视图,可得到突现词分析结果。在图10中,突现词集中分布在3个时间段:2014~2017年、2018~2019年和2019~2022年。

 

图10

 

  第一阶段,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初期,主要从内涵解读、战略对接等宏观视角进行解读。如“新常态”“对策”“国家战略”“战略对接”等突现词体现了这一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亚投行”这一突现词的出现,体现出学界开始重视对“一带一路”具体实践的研究。亚投行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于2015年成立, 旨在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第二阶段,即“一带一路”建设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大写意”阶段,开始转向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新阶段[16]。“贸易潜力”“印度”“金融合作”“经济走廊”“对外援助”等突现词体现出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合作机制、经济走廊、全球经济治理等这一阶段“一带一路”研究的重点。而“法律风险”“贸易陷阱”“营商环境”等2019年出现并持续至今的突现词则体现出“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规则、制度、标准等软件互联互通建设不足、国际协调应对机制难度提升的问题[17], 也是制约“一带一路”建设持续发展、走深走实的重要因素。因此,做细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分析、项目评估、风险研判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

  第三阶段,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重点转向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质增效,在全方位、系统总结前一阶段“一带一路”建设经验成效基础上,挖掘新的深层次合作潜力,实现持续、包容、系统性合作。[18]“ 投资效率”“ 贸易效率”等突现词体现学者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直接回应,将研究重点放在提升核心领域效率上。而“双重差分”“中介效应”“复杂网络”等突现词反映出学者利用各类模型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估,或分析影响“一带一路”建设成效的各类因素,或寻找提升贸易网络、运输网络效率的途径,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提质增效、深挖潜力的路径。“影响因素”“区位选择”“营商环境”更加凸显“一带一路”建设由谋篇布局向精耕细作的转变,重视项目论证和管理,以提升成效和影响。“融资约束”“走出去”体现出“一带一路”研究对企业这一主体的重点关注,探究微观企业行为与对外开放政策之间的双向互动。“中欧班列”“欧盟”等突现词则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持续升温,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7+1 合作”、中国与欧盟原则上达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引发学者大量讨论。同时也应注意到,中欧关系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双方均面临适应变化和探索关系新范式的挑战,由于欧洲在对华新认知中强调与中国进行竞争和对抗,中欧关系的调适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能是碰撞期[19], 需要学者持续关注和研究。“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突现词则体现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长期合作方向,特别是“数字经济”一词,其突现高达6.73,仅次于“双重差分”,数字丝绸之路、丝路电商等已成为近3年的研究热点。《“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布、积极推进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均表明数字经济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长期研究热点。

  六、结论与局限

  1. 研究结论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5134篇文献进行分析可知,“一带一路”研究具有跨主题、跨学科的特征,基本形成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核心的研究机构,相关研究学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等领域,同时还涉及新闻传播、民族学、语言学等方面。“一带一路”研究形成五个核心议题:“一带一路”倡议内涵与定位、“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国内省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体现出“一带一路”研究与对外开放、区域发展、国际合作、外交关系、全球治理等议题的紧密联系。“一带一路”研究重视数据和模型的使用:在数据方面,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数据、国内省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数据、企业数据、境外园区数据等;在模型方面,主要有引力模型、双重差分、中介效应、复杂网络等。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一带一路”研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不难发现:

  第一,在近10年的时间分布内,“一带一路”研究成果大致呈稳定增长趋势,成为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领域,其中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领域成果最为丰富。

  第二,从作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来看,国内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学者及机构众多,但分布较为分散。同一学科领域、同一区域内机构间合作较为频繁。从作者分布来看,少量合作仅存在于同一学科学者之间,说明“一带一路”研究未打破学科间壁垒,学者们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开展研究。

  第三,从作者共被引、文献共被引分析来看,“一带一路”研究核心作者以国际贸易领域学者为主,其成果质量高、传播广、影响深,也体现出现阶段的“一带一路”研究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等方面,在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方面稍显不足。高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对外贸易与投资、“一带一路”内涵阐释、区域经济合作、国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这4 个主题上。突现词集中出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初期、“一带一路”建设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时期,体现出“一带一路”研究与“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从“大写意”走向“工笔画”,“一带一路”研究也从研究倡议内涵、战略意义、政策对接向重大项目成效、贸易潜力、投资便利化、企业“走出去”等具体领域转变。

  第四,从关键词聚类、突现词分析来看,“一带一路”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初期,主要从内涵解读、战略对接等宏观视角进行解读;第二阶段为“一带一路”建设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聚焦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合作机制、经济走廊、全球经济治理,并开始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进行更加细致的项目评估和风险研判;第三阶段,“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重点转向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提质增效。从未来的研究趋势看,“一带一路”研究将聚焦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主题,加强大国关系研究、“一带一路”建设面临风险研究、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安全研究、国际舆论宣传研究等。

  2. 研究不足

  本文在分析的深度和数据的广度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一方面,对代表性文献和代表性学者缺乏深度分析。由于“一带一路”研究涉及学科、领域众多,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故未能按照学科对重要学者观点进行专门分析,仅选择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核心观点进行梳理。另一方面, 数据来源不够全面。首先, 检索范围仅限于CSSCI数据库收录论文,但“一带一路”研究除了论文外,还有图书、政策文件、咨询报告、新闻报道、学术观点、社科基金项目等其他文献和数据,也是观察“一带一路”研究演变的重要维度。除此之外,论文选取不够全面,仅限于所有字段包含“一带一路”的论文,其同义词如“丝绸之路”“丝路”以及其他细分领域的相关主题词如“ 互联互通”“中国外交”等并未纳入。

 

参考文献

[1] 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会上所致开幕辞主题。
[2] 李杰, 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 第二版).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3]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胡志刚, 王贤文.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2015,33(02):242-253.
[4] 刘卫东, 宋周莺, 刘志高,叶尔肯·吾扎提, 宋涛, 牛方曲,韩梦瑶.“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进展[J]. 地理学报,2018,73(04):620-636.
[5] 蒋冠宏, 蒋殿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东道国制度重要吗? [J]. 管理世界,2012(11):45-56.
[6] 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05):538-544.
[7] 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 李向阳. 构建“一带一路”需要优先处理的关系[J]. 国际经济评论,2015(01):54-63+5.
[9] 邹嘉龄, 刘春腊, 尹国庆,唐志鹏.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05):598-605.
[10] 盛斌, 黎峰.“ 一带一路” 倡议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J].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52-64.
[11] 王桂军, 卢潇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9(03):43-61.
[12] 申现杰, 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 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13] 吕越, 陆毅, 吴嵩博, 王勇.“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投资促进效应——基于2005~2016 年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双重差分检验[J].经济研究,2019,54(09):187-202.
[14] 共有93篇论文,如孔庆峰《“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张亚斌《“一带一路”投资便利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及投资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方英《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等。
[15] 共有117篇论文,如李晓《“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朱翠萍《“一带一路”倡议的南亚方向: 地缘政治格局、印度难点与突破路径》等。
[16] 中国政府网. 习近平出席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 (2018-8-27)[ 2022-9-22].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7/content_5316913.htm.
[17] 王灵桂. 展望“一带一路”新贡献:国外智库论中国与世界(之九)[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18] 姜安印, 刘博. 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特征转变、内涵再构与实现路径[J]. 亚太经济,2022(02),104-110.
[19] 秦亚青, 金灿荣, 倪峰,冯仲平, 孙壮志, 吴志成. 全球治理新形势下大国的竞争与合作[J]. 国际论坛,2022,24(02):3-3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