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专家观点

“一带一路”框架内的人文合作:成就与前景

来源:《欧亚经济》 作者:孙壮志 发布时间:2023-03-23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正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又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两者并称为“一带一路”,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重要的外交公共产品,也是应对全球经济挑战、探索区域融合的新路径。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构建开放的经济合作平台,也要积极搭建开放的文化合作平台。在“五通”当中,民心相通具有非常独特的基础作用,属于互联互通的“软件”建设。因为经济合作、贸易往来终究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为各国民众的福祉服务,解决改善民生的相关问题。
  一 充分尊重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空间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被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合作愿景所吸引,签署并落实相关合作文件,沟通和交流越来越频繁,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复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各异,国情差别巨大。有的地区存在民族和宗教矛盾,甚至发生过国家之间的流血冲突,给“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实带来了现实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人文领域增强合作的意愿,弥合彼此的分歧和矛盾,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一)“一带一路”人文合作的原则
  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领导人提出要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愿同各国携起手来,坚持和而不同,倡导美美与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只有尊重各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权利,促进各民族文化并存互鉴,世界才能走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合作共赢。要深刻认识到,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真正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人文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重要原则。
  第一,在国际合作中既要展示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也要认同尊重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第二,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不同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不同的文明多姿多彩,存在差异,但没有高低之别和优劣之分,各种文明都包含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第三,要积极促进文化上的共同繁荣,吸纳先进的文明成果,促进文化产业的振兴,这一点与实现经济上的共同发展同等重要;第四,要重视维护文化安全,这也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范畴,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的独立和主权与维护政治独立和主权同样重要。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是全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下推进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思路,这种模式和思路又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承续。中国一向尊重文明多样化发展,积极促进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努力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多样化发展。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仅在贸易上互通有无,而且在文化上也进行了交流与传播,是中国文化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历史见证。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领导人还总结提出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这既是对古代“丝绸之路”成功经验的客观总结,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理念引领和合作原则。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二)尊重各国的文化多样性是人文合作的前提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世界因七彩斑斓而绽放美丽,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得到发展。现在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正是这些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深化交流互鉴,在推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在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要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多样性,这是开展人文合作的前提条件。根据2005年10月第三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群体或社会内部及相互之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文明的体现,也是世界向前发展的一种标志。
  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各国的文化多样性?
  首先体现在对本国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上,这实际上针对的是“西方化”的冲击和渗透。西方借助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强大,既极力维持政治和安全上的霸权,也追求一种文化上的垄断。少数西方国家宣传所谓“文明冲突”的论调,实际上把文化传播作为实现其地缘政治目标、维护其霸权地位的工具。要摒弃西方传统的所谓“文化优越”思维,积极争取自身文化发展、竞争的平等权利。
  其次体现在重视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体现开放包容的原则。文化的交流是文明互鉴的重要方式,要借助各种工具来实现,包括政府、媒体、青年、智库、文化机构间的密切互动,需要为此创造各种条件,搭建必要的平台和桥梁。
  再次体现在交往过程中理解、照顾对方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这对“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尤其重要。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贸易、服务等经济活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境外注册,越来越多的经商务工人员在境外长期生活,既要遵守当地的法律,也要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最后体现在文化成果的共享上,使“一带一路”真正成为和平友谊的纽带和共同繁荣之路。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商共建共享,不仅是物质生产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也包括精神生产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后者的成果同样需要共同珍惜。
  (三)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一道构成三大推动力。与后两者相比,人文交流与合作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人文交流的基本内涵就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推动各国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同繁荣,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绵不绝,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同注重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密切相关。在中国与伙伴国家的合作过程中,既重视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的作用,也重视人文合作的支撑作用,建立高层次的人文交流机制,定期举行政府间会晤,通过开展“国家年”活动密切民间的交往。
  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文明对话的独特作用,如2018年9月4~7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喀山跨文化对话论坛”,2018年10月1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和传统宗教领导人大会”、在印度哈里亚纳邦举行的“国际工艺品博览年会”,2019年5月2~3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五届世界跨文化对话论坛”。特别是2019年5月15~22日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一带一路”、“两廊一圈”和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文化间的交流互鉴,以平等对话促进国家间的和平共处,这不仅可以增强政治和安全互信,而且可以为经济上的互利合作,为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自由化创造条件。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二 实现民心相通离不开文化载体
  面对百年变局和地区冲突给全球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为国际社会搭建合作共赢新平台。这个倡议源自中国,属于世界,致力走出一条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之路,为各参与国带来新的合作机遇。由于该理念突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思维,世界各国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有不同的评价和声音,这是正常现象。中方作为这一重大倡议的提出者,要重视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一带一路”声音,与各国的媒体、智库、社会组织加强沟通,把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各国的普通民众。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便捷,文化交流的呈现方式也发生很大改变,要广泛借助各种各样的载体,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最佳的沟通平台。
  (一)借助文化手段推动“一带一路”合作
  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要深化政治互信,发挥政策沟通的引领和催化作用,探索建立更多合作对接机制,推动把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把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要深化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系统阐释了人文交流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要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文化手段为推进“一带一路”创造良好条件。
  自古以来,文化交往扮演着密切国家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重要“使者”角色。“丝绸之路”始于通过贸易在东西方互通有无,但同样带来文化传播的繁盛景象,吸引了更多商旅的加入,又带动了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一批以贸易和手工业为基础的城市因此兴起,并进一步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一带一路”框架内各国在多双边层面不断深化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减灾等各领域合作,都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合作可以培养更多的经贸领域人才,科技合作有助于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旅游、环保、卫生健康合作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
  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国致力于疫苗和药物研发方面的合作,中国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相继向20多个国家转让技术,合作生产疫苗,在海外形成了10亿剂的新冠疫苗年产能。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中国将在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传统医药等领域同各方拓展合作,共同护佑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有助于实现民心相通。
  国际关系的实践有力证明,文化上的互联互通同样重要,“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中国领导人曾经说过,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一带一路”建设领域的文化合作是让这样的翅膀更加健康、有力,通过巩固和发展传统友谊,巩固中国与伙伴国家世代友好的文化基础,使“一带一路”的事业能够成为行动自觉,能够不间断地传承下去。
  (二)“一带一路”人文合作的主要载体
  所谓载体,首先要具有承载和传递的功能。人文合作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参与的主体众多,文化本身又涵盖非常广泛的领域,与经济和政治活动相比,对载体有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文化载体比较单一,主要靠宗教、艺术、科技等手段,传播起来时间跨度比较长,地理上受到很大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文化载体开始出现,不仅传播更为快捷、广泛,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概括来说,人文合作借助的载体包括四个方面,即价值理念、法律制度(行动规则)、文化产品、交流平台“四位一体”。
  价值理念是最高的文化层次,属于思想层面的认同,能够左右人的基本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文化交流要先取得价值取向的相互尊重和相互认同;法律制度(行动规则)用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或文化行为,形成一种正常的秩序与约束,其中包括具体的文化领域的法律和规则,人文合作也需要确立双方或多方认同的制度规范;文化产品是人们经过劳动创造得到的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从狭义上讲特指精神文化领域的语言、文学、艺术等作品,这是文化交流中最看重的一种方式和内容;交流平台在人文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因为平台越来越多样,可以是正式的政府间交流机制、论坛、会议,也可以是非正式的民间对话或文化展示活动,越来越接近普通民众的生活。
  过去,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存在一些误区,重形式,轻内容;重文件签署,轻机制建设;重双边交流,轻多边合作;重政府主导,轻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随着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人文合作也由“配角”和“点缀”变成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成为践行重大外交倡议不可或缺的支柱。以中国和俄罗斯的人文交流机制为例,其前身是两国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2000年12月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成立,随着合作的深化和作用的提升,2006年该委员会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从最初的四个领域扩展到包括教育、卫生、旅游、媒体、体育等九大领域,同时推出了一系列从高校到中小学校的机制化项目。2015年10月,在该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又纳入传统医学、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富有前景的合作项目,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人文交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柱
  建设“一带一路”是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2016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共同打造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人文交流因此被视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三大支柱之一。“一带一路”的文化合作极大拓展了合作的思路与层次,是在一种全新的框架内展开,会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变化,能够克服原有文化外交的一些不足和缺陷。通过加强与各国多轨道、多渠道的平等交流,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世界文明对话与交流创新的平台,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现阶段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交通、基础设施、能源、文化、信息产业、自贸区建设。2 000多年的“丝绸之路”既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其交流的内容已经涵盖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活动。当前,“一带一路”框架内的人文合作领域也最为广泛:既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考古等,也包括智库、媒体、青年交流。中国与很多参与国家都签署了双边甚至多边的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及落实计划,互办过“国家年”、文化周、艺术节等活动,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举办青年创意论坛,开展联合申遗,不断拉近各国民众之间,特别是青年之间的距离。
  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4月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在文化领域也要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促进经贸合作和安全互信,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贡献。
  三 “一带一路”人文领域合作的重点和方向
  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迎来1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在百年变局、新冠疫情、地区冲突累积叠加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各领域合作向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是值得思考的紧迫问题。人文领域合作是基础工作,培养各国民众之间的亲近感、信任感,对经济贸易合作,包括解决地缘政治纷争都能起到特殊的作用。由于人文合作需要来自政府或社会的资金支持,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及高通货膨胀等重大挑战的情况下,合作也会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
  (一)人文合作要与其他领域合作整体推进
  习近平主席2016年9月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在乌议会发表重要演讲,总结“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成果,提出下一步“一带一路”建设的着力点和努力的方向。他建议:第一,构建合作网络。在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携手构建务实进取、包容互鉴、开放创新、共谋发展的“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共同致力于重振全球经济。第二,共创新型合作模式。中国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为支柱,积极开展双边和区域合作,努力开创“一带一路”新型合作模式。包括多双边、文化产业、跨境旅游、卫生防疫、城市与边境地区间合作。第三,打造多元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主体、全方位、跨领域的互利合作新平台。推动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第四,推进“一带一路”重点领域项目。中国愿同伙伴国家一道,抓好重点领域合作。人文领域主要是深入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合作,建立大数据交流平台,共同打造“一带一路”智库合作网络。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四个具体目标充分体现了人文合作与经济合作、安全合作相互结合的必要性:第一,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第二,着力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加强在传染病疫情通报、疾病防控、医疗救援、传统医药领域互利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第三,着力深化人才培养合作,中方倡议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技术合作联盟,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携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第四,着力深化安保合作,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推动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携手打造“和平丝绸之路”。
  因此,人文合作要避免单向传播的思维定式,要克服互动性不足的缺陷,更要避免成为政治、经济、安全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附属品。人文交流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文化界限,拓展到环保、减贫、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一是人文合作要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同步进行,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重要支撑;二是人文合作可以与其他领域的合作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优势互补;三是人文合作要主动为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支持和先导,为其他领域合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意基础,为观念、制度、平台的建构扫除政治障碍。
  (二)利用现有多边机制推动人文交流
  在“一带一路”建设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参与其中的行为体既有单一的国家,也有不同的国际组织,他们都希望借助这个难得的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更为多样、更为务实的合作路径。随着中国多边外交的展开,参与和打造的区域性合作机制也越来越多,合作的层次和方式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中亚五国”合作机制这样一些中国在其中发挥特殊作用的多边机制,逐步成为“一带一路”框架内成员国发展战略对接合作的重要平台,人文合作也依托这些平台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不少区域组织对“一带一路”建设都表现出很强的参与热情,努力拓展人文方面的交流。相对来讲,在综合性国际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文化、科技交流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在人文领域已经启动文化部长、教育部长、科技部长、卫生部长、旅游部门领导人等会晤机制,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落实了一批较有影响的人文合作项目。但总体来说,多边层面的人文合作尚缺少推进措施或者具体内容,往往虚多实少。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不是实体而是合作网络,联合申遗也只是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合作。同时,在“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中亚五国”合作机制、“中国—阿拉伯国家论坛”、中国与东盟“10+1”机制等框架内还没有建立机制化的人文领域相关部门合作平台。对这些机制和框架来说,人文合作也被视为多边合作的基础,经常性开展青年、媒体、智库间的交流,“金砖国家”还每年举办运动会,即便在2022年新冠疫情背景下也举办了线上运动会,有武术、国际象棋和霹雳舞三个大项。
  随着合作的深化,各多边机制也越来越重视推动人文交流,以此扩展并加强成员国、参与国的民间往来,吸引媒体的关注,提升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例如,上海合作组织召开民间友好论坛,举行马拉松等体育交流活动,推动地方合作,不仅可以密切成员国民众之间的友好情谊,而且广泛邀请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参与,扩大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力,也为其他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扩展“一带一路”人文合作的路径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在近10年的合作实践中,“一带一路”取得了很多具体成果。截至2023年年初,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最新的一份文件是2023年1月6日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两国领导人签署的关于共建“一带一路”与土方提出的“复兴丝绸之路”战略对接的谅解备忘录。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启动了50多个合作机制,丝路基金等为“一带一路”提供支持的资金平台超过20个。这些合作尽管是以经贸合作为主,但人文交流也会随之进入一个新阶段,“智力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都与人才培训和教育、科技创新合作密切相关。在逐步进入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开展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依然具有优先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注重公平公正、以人为本、造福于民,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让人民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世界银行有关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 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我们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中国精准扶贫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誉,也可以通过人文合作助力各国的减贫努力。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9月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视频演讲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特别强调要坚持行动导向,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既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设计,又拓展了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空间布局,真正把人文合作与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把“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共同体放在一起,可以看出很多优先方向都是一致的,经济与人文并重,二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明确了“一带一路”人文合作的实现路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带一路’延伸之处,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跃之地。民心交融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带一路”倡导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倡导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结 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的背景下发挥了重大作用。要使“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文和社会基础;从理念创新到规则(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引导意义的共性文化,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特殊的时代价值,为全球合作指明了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核心是“融”和“容”,人文的力量不可低估;人文合作要与经济、安全、政治合作齐头并进。
  当前,世界进入一个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各国命运紧密相连,人类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国际合作无疑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带一路”为中国与参与国家创造了更多合作对接的机遇,在经济合作与人文交往过程中,各国切实体会到中国与伙伴国家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的诚意,将共同诉求和共同利益转化为共同行动,政治互信更加牢固,经济利益更加融合,民众相互认知和理解也更加深入。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取得的扎扎实实的成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成果。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区域甚至全球合作实践,有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对各国来说有一个从认识到参与的阶段性跨越,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稳步推进。在建设推进过程中还应本着务实的态度对目标和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一带一路”合作理念与主张已被正式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合作机制的成果文件中,其影响力和吸引力逐渐扩大,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睦邻友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更加深入人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更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