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主题资源推荐

年度总结|全球智库关注的国际问题(2023~2024)

来源:一带一路数据库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1-14

  导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25)》于近日出版。张振、田旭从大国关系、区域冲突、全球南方、能源转型、技术进步等维度,对全球顶级智库2023年10月~2024年10月发表的代表性成果进行了梳理,发现三个特征:第一,中美关系的对抗性持续上升;第二,地区安全格局受关注度上升;第三,以AI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成为研究“爆点”

 

一、大国关系:中美关系是全球智库最为关注的一组大国关系

  在大选年,近期全球智库围绕中美关系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观点认为,美国应当通过更强硬的对抗性政策来重塑全球安全格局。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副顾问博明、国会前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等认为,拜登政府采取的“管理竞争”策略可能导致美国在与中国的长期竞争中陷入被动局面。美国政府不应追求短期的外交缓和,而是应通过一系列力度更大的措施和更加直接的外交和军事行动,在避免局势升级的同时,重新确立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另一类观点认为,中美应共同降低冲突风险,并在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等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展开合作。杜如松、白洁曦和詹姆斯·斯坦伯格等学者认为,拜登政府的策略是不要求中国进行政治变革,而是通过管理竞争和增强自身实力,来应对中国的挑战。美国不能简单地复制冷战时期对苏联的策略,因为中国的实力、经济规模和全球影响力远超当时的苏联。期望中国的崩溃或政治自由化是不现实的,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影响力使其无法轻易被孤立或推翻。

 

二、 区域安全格局

1. 拜登政府继续深化与亚洲盟友的合作,加速推动亚太“北约化”

  台海和南海问题已成为北约重点关注的议题。本年度北约华盛顿峰会期间,北约与日、韩、澳、新、欧盟共同商讨制衡中国的策略,北约宣称将就所谓的“共同安全挑战”加强合作,并宣称将向亚太四国提供军事支持。北约东进亚太态势进一步明晰。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了由理查德·阿米蒂奇和约瑟夫·奈共同主持的2024年美日同盟报告。该报告认为,面对美国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日本在地区和全球领导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在中国崛起和区域不稳定的大背景下,美日两国必须共同应对中国的经济胁迫和技术挑战,确保经济安全和供应链的韧性。报告呼吁建立更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推动两国在军事指挥、情报共享和国防工业上的一体化。

2. 俄乌冲突未来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关于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刊发迈克尔·奥汉隆和亚历杭德拉·罗查等撰写的《俄乌冲突的未来发展》,认为应清醒认知乌克兰解放领土诉求、乌克兰加入北约前景、西方援乌限度等问题。报告认为,尽管俄乌冲突目前似乎陷入僵局,但俄乌局势在2024年末或2025年仍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3. 巴以冲突、黎以冲突外溢,中东安全格局面临巨大挑战

  此轮巴以冲突已造成重大人道主义灾难。全球和区域国家参与调停,但收效甚微。美国在为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的同时,也权衡自身利益与调停冲突。中国斡旋区域局势的努力得到国际社会好评。德国阿登纳基金会报告认为,中国近年来不仅加强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还积极斡旋中东事务,在该地区获得良好声誉。该报告认为,《北京宣言》的签署是中国斡旋巴以局势的重要成果,但实际成效仍有待观察。

  卡里姆·萨德贾普尔在《外交事务》杂志撰文称,沙特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竞争,主要是二者以不同国家愿景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对抗。沙特的“2030愿景”旨在实现经济多元化和社会现代化,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与美国和以色列等西方势力建立安全联盟。相对而言,伊朗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推动下延续了“1979愿景”,该愿景以维护伊斯兰革命的宗教信仰为核心,保持强烈的反美、反以色列立场。

 

三、全球南方:聚焦合作实践如何由虚入实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研究员斯图尔特·帕特里克和埃丽卡·霍根认为,尽管“全球南方”概念模糊,但其展现的政治意义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和大国博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借助金砖合作机制等多边合作平台,减少对西方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的依赖,以期在全球治理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亚历山大·加布耶夫和奥利弗·斯滕克尔认为金砖国家扩员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寻求更多自主权的趋势,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希望通过加入非美国主导的国际组织来增加自己的战略选择。

 

四、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

1. 中美绿色转型合作:在竞争中保留合作空间

  时任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李成等人认为,中美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不应重复半导体领域的“脱钩”模式,而应在竞争中保留合作空间,以实现全球气候目标。虽然美国出台了《通胀削减法案》等旨在推动美国本土制造业发展,并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的措施。然而,完全“脱钩”可能会扰乱全球供应链,特别是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制造中的主导地位,使全球低碳转型的进程放缓。布鲁金斯学会大卫·维克多等认为,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落后于中国,采取单纯对抗的政策不仅无助于追赶中国,反而会加剧美国产业的弱势。

2. 中国电动车的全球发展及阻碍:美欧政策存在温差

  高敏认为,如果关税阻止了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但美国未能迅速推动电动汽车产业转型,可能导致美国市场封闭且缺乏竞争力,最终对消费者不利。同时,作者警告,如果绿色能源和电动汽车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美国的政治极化可能进一步加剧,导致共和党反对拜登政府的绿色转型政策。

  大西洋理事会认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决定显示出欧美在应对中国经济政策上的某种一致性,但欧美之间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欧盟内部对关税意见不一,法国和欧盟委员会支持强力关税以抵制中国的“市场扭曲”行为,而德国则因对华依赖持反对态度。面对欧盟的加税决定,中国或将通过外交手段施加影响,并通过在欧洲设厂等举措来减轻关税影响。

 

五、科技发展

1. 全球智库聚焦全球AI治理

  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员卡梅伦·克里认为,联合国在促进AI全球普及和能力建设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且联合国可以帮助确保AI带来的好处能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分配,但联合国很难在快速发展的AI领域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反而可能加剧全球在AI治理上的地缘政治分歧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何瑞恩等发布报告《中美AI对话路线图》,讨论“中美AI对话渠道”应重点关注的三项议题:一是AI的军事用途,双方应设置军用AI的明确边界和共同预期,确保只有人类才能做出核打击决策;二是实现必要的数据共享,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使用隐私增强技术等手段,推动气候、卫生健康等领域的数据共享;三是提升全球AI治理协同性,标记生成式AI模型的输出内容,探索最大限度地兼容不同类型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制定各国均可接受的标准。

2. 量子技术之争将成为中美竞争热点

  美国威尔逊中心发布报告《创新竞赛:美中科技竞争与量子革命》,分领域对比了中美在政府投入、政府和科研机构、人才储备、企业生态等领域的发展状况,认为美国在量子领域展现出软实力优势,但中国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使得中资企业不断追赶美企,两国在量子技术领域的竞争结果难以预测。报告呼吁美国平衡国家支持和激励私营部门,与盟伴进行合作并密切关注中国的量子技术创新和应用

3. 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开展对华竞争

  《生物安全法案》草案要求对药明生物、华大智造等公司进行制裁。相关评论认为,法案一旦落地,可以维护美国药品来源安全,保持美国前沿生物技术的领先地位,还可更新和强化美国生物技术基础设施,促进就业,尤其是高端就业。但也有观点认为,美国在药物研发方面依旧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且美国还可利用先进技术来迅速恢复药品生产能力,在药品安全上无需过度担忧对华依赖

 

六、 全球大选:选举年带来的政策转向将给地缘政治局势带来新的影响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邀请王缉思、胡然和赵建伟等学者撰文,讨论了中国如何看待美国2024年总统大选中两位候选人当选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的不同影响。中国学者认为,两者在对华政策上虽然略有不同,但总体方向一致,即继续加强与中国的战略竞争

  欧洲议会选举结果显示,欧洲右翼势力有所增强。未来欧盟政策走向将更具保守性和民族主义色彩,极右翼也可能与部分中右翼势力合作,推动更严格的移民政策,并对气候和绿色转型议程进行反击。

  法国提前举行的议会选举削弱了总统权力,进而削弱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尽管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未能获得绝对多数席位,但仍可通过政党联盟继续执政。在对外政策方面,印度仍将推动与美国合作,对抗中国

阅读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