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资源推荐
年度总结|2023~2024年全球智库重点关注的经济议题
导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组织编写的《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于近期发布。其中,吴立元、常殊昱盘点了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全球主要智库关注的经济议题,提出三个被广泛讨论的议题:第一,欧美通胀问题,主要关注的是推动通胀的主导因素与通胀黏性;第二,货币政策问题,主要涉及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对本轮货币政策的回顾以及货币政策的转向;第三,中国产能问题,主要包括西方对中国产能问题的评论、对华贸易制裁政策及政策效果评估。
一、欧美通胀问题
本轮美欧高通胀是通胀史上,乃至宏观经济周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案例,大量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讨论。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备受关注:一是通胀的决定因素,特别是本轮通胀上升与下降的核心原因。二是通胀“最后一公里”是否顺利,即通胀黏性问题。
1. 通胀上涨的核心原因:疫情和地缘冲突等带来的供给冲击、大规模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带来的需求大幅上升
IMF经济学家研究了2020~2022年疫情冲击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发现疫情及随后的重新开放政策是这一时期全球通货膨胀上升的主要驱动力。Bai等分析发现,供应链冲击是推动2021年通货膨胀的关键因素,但2022年,需求和技术冲击、能源价格冲击等传统供给冲击也可用于解释通货膨胀上升。
2. 通胀下降的核心原因:初期为供给冲击逐渐消退,此后为货币紧缩
伯南克的研究表明,能源和食品价格变化可用于解释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和下降。2020年初较低的能源价格抑制了通货膨胀,但2021~2022年大部分时间的价格上涨刺激了通货膨胀。美国和欧元区能源价格的下降导致通货膨胀下降。食品价格冲击则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其在2022年之前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很小,但在2022年日益显著,2023年更是如此。
3. 美国通胀黏性问题:美欧通胀要回到目标水平还需较长时间
惠誉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与过去的降息周期相比,本轮美联储宽松周期将温和且缓慢,美国服务业领域的通胀仍然较高,难以快速回到目标通胀水平。
明尼亚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尽管新租约的价格有所降温,但整体住房通胀可能会持续到2025年,自2022年中达到峰值以来,通货膨胀率已大幅下降,但尚未完全恢复到2%的目标水平。
二、货币政策回顾与转向
在本轮经济周期与通胀管理中,货币政策至关重要。全球智库与机构重点关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货币政策框架的讨论;二是对本轮周期中货币政策做简单回顾并进行评估;三是讨论未来货币政策转向问题。
1. 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美欧日央行均调整货币政策框架
(1)欧洲央行
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用于保持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与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相一致。目前,随着政策利率远高于有效下限且资产负债表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欧洲央行将需要在走廊系统和某种形式的下限系统之间做出选择。
(2)美国央行
布鲁金斯学会财政与货币政策研究中心,为美联储提供关于此次审查议程的建议:第一,采用一个在各种冲击下都能稳健运作且不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框架。第二,重新评估美联储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固有的不对称性。第三,美联储需要更好的沟通策略。第四,重新评估点阵图。第五,讨论在框架中使用量化宽松政策。
(3)日本央行
为实现2%的物价稳定目标,日本银行将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政策工具,从稳定实现目标的角度出发,对经济活动、价格及金融发展态势做出应对。鉴于当前的经济活动和价格前景,日本银行预计宽松的金融环境将会维持一段时间。
2. 疫情以来货币政策回顾与评估:美联储政策是否失误?央行如何更好控制高通胀?
(1)疫情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失误的争论
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联储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通胀,导致通胀大幅飙升,不利于经济增长。另一种观点认为,美联储过早实施紧缩政策未必是好事。
(2)央行如何更好地控制通胀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发现,抑制通货膨胀成功与否的一个基本决定因素是美联储在实施抑制通胀的政策之初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承诺力度。
三、西方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攻击与政策
2024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炮制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4月,美国财长耶伦访华,提出中国“产能过剩”,并就相关问题对华施压。此后,美国、欧盟等陆续对中国电动车、锂电池和半导体等商品加征关税。
1.对中国产能问题的攻击
主要逻辑与观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内需不足,产能利用率偏低,存在“产能过剩”。第二,中国相关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政府补贴等非公平竞争政策。第三,中国“产能过剩”对美国工人和企业以及全球经济构成风险。第四,中国“产能过剩”会加剧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紧张关系,也会加大中国经济增长风险。
2.针对产能问题的对华政策
(1)欧盟对华政策
2024年7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池电动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暂定的税率为17.4%~37.6%,且不追溯。欧盟委员会还称,中国的电动车价值链受益于不公平补贴,对欧盟电动车生产商造成经济损害。
(2)美国对华政策
2024年9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美国将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100%的进口关税,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征收50%的关税,对中国产钢铁、铝、电动汽车电池、关键矿物和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
3. 关于政策影响的讨论
关于对华贸易制裁政策的影响,国际智库与机构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影响较大,而且会损害美欧等国产业发展与消费者福利;另一类观点认为,加征关税对中国影响甚微,主要是基于政治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