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专家观点

“一带一路”是疫情下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来源:《世界知识》 作者:王晨光 发布时间:2021-12-10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已累计造成逾2.6亿人感染,500多万人死亡。各国为防控疫情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封锁隔离措施,导致商品、人员、资本等跨国流动放缓,全球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合作却逆势前行,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广阔前景,成为持续推进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一波全球化,虽然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产生了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经济主权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累积使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等逐渐抬头,逆全球化或反全球化迹象不断显现,其中尤以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最为突出。疫情暴发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被突然放大,不少学者认为,全球化将因此发生历史性转变,进入“慢全球化”或“半全球化”时代。
  首先,疫情令世界经济空前衰退,各国复苏极不平衡,这为传统反全球化势力提供了温床。疫情背景下,美股多次熔断、国际油价暴跌、国际贸易和投资显著下降、服务业大幅萎缩,全球经济被迫按下“暂停键”。2020年,全球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除中国外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摆脱经济萎缩的厄运。2021年,世界经济预计会出现反弹,但各国复苏情况存在显著差异。世界银行2021年6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经济预计将增长5.6%,其中中国经济增幅为8.5%,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将分别增长6.8%、4.2%和2.9%,除中国外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4.4%,低收入经济体仅将增长2.9%。世界银行行长戴维·马尔帕斯表示,虽然全球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但疫情将继续给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带来贫困和不平等。可见,疫情正进一步损害低收入群体利益,拉大全球发展鸿沟和贫富差距,传统反全球化力量可能会继续壮大。
  其次,疫情凸显了全球产业分工不平衡所隐藏的脆弱性,未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将更加重视安全因素。疫情不仅严重冲击了亚非拉国家,也使拥有先进医疗设备和公共卫生系统的美国、西欧等发达经济体损失惨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达经济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将低附加值的产业大规模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本土只保留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导致其无法自主生产口罩、护目镜、消毒液等基本医疗产品,在应对疫情时陷入缺少医疗物资的境地,甚至频频上演互相抢夺医疗物资的闹剧。鉴于这场深刻的教训,欧美国家正想方设法通过产业回迁、产业收缩等方式调整产业布局,力争把涉及国家安全和民众生命安全的战略物资掌握在自己手里,减少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过度依赖。跨国公司也主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总之,疫情使不少国家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选择牺牲效率来满足安全需求,甚至堂而皇之采取保护主义措施,这对全球化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
  最后,疫情背景下中美战略博弈愈演愈烈,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对中国的遏制打压将给全球化发展增添变数。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悍然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中美在诸多领域呈现“脱钩”之势。疫情本应成为中美缓和紧张关系的契机,但鉴于中美在应对疫情、恢复经济、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表现高下立判,以及美国对经济高度依赖中国、科技被中国赶超、国际地位被中国取代等的深层忧虑,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不仅就疫情疯狂“甩锅”和抹黑中国,而且变本加厉在经贸、科技、意识形态等领域挑起两国对立,并拉拢盟友拼凑反华“小圈子”。在美国的鼓噪下,一些西方国家基于对“东升西降”的不甘和“中国崛起”的忌惮,蓄意向中国发起舆论攻势,并追随美国推行“去中国化”。受大国博弈加剧影响,全球贸易科技体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割裂开来,形成两个分别以中美为中心的市场。二者虽不会完全脱节,但相互依存度会有所下降,阻碍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
  然而,疫情无国界,病毒无种族。疫情在强化传统反全球化力量、催生新兴反全球化力量的同时,也使得加强国际医疗卫生合作和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性进一步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面对威胁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坚持多边主义、奉行国际合作才是唯一出路。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中恢复过来,并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意愿,将成为支持和推动全球化的中坚力量。其中,作为应对逆全球化、探索新型全球化、改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和作用将更加凸显。
  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
  2013年以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和欢迎。“一带一路”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靓丽名片。疫情暴发以来,“一带一路”建设不但没有在全球化停滞的情况下陷入困境,反而逆风飞翔,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第一,政策和规则对接持续深化。过去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平稳快速发展,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越来越多,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都对“一带一路”倡议予以特别关注。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相继与国际海底管理局、非盟和刚果(金)、博茨瓦纳、中非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签署合作文件(见表1),继续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截至2021年11月底,中国已与144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且文件内容逐渐细化。此外,中国还与缅甸、墨西哥、智利、白俄罗斯等国新建立了贸易畅通工作组,推动与更多国家建立投资工作组、服务贸易工作组和电子商务合作机制,与斯里兰卡、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印尼、尼泊尔等周边国家建立了“一带一路”政党共商机制等,相关合作机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第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扎实推进。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在疫情中,有力保障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1.24万列,单年开行数量首次突破万列大关,同比增长50%,发送集装箱113.5万标箱,同比增长56%,往返综合重箱率达到98.4%。其中,发送医疗物资939万件,共计7.6万吨,成为国际社会携手抗疫的“生命通道”。截至2021年9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4.5万列,运送货物405.7万标箱,打通了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74个城市。同时,中国企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工作,确保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中老高速公路、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比雷埃夫斯港、皎漂深水港、阿联酋哈斯彦清洁燃煤电站等“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以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空间综合信息网络等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
  第三,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扩大。在全球贸易萎缩、投资减少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势头不减。2020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为1.3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7%;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14.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额的55.4%和58.4%。2021年前三季度,上述几项指标保持平稳增长,“一带一路”合作对全球经贸往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现。自贸区建设方面,2020年10月中国与柬埔寨签订自贸协定,这是首个将“一带一路”倡议合作独立设章的自贸协定。同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顺利签署,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得以形成。中国还推动实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年版)》,在服务贸易和投资方面继续放宽市场准入。
  第四,金融领域合作不断深入。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本币互换安排、人民币清算安排等。2020年,人民币跨境结算量超28万亿元,同比增长44%;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新增低硫燃料油期货和国际铜期货,国际期货品种达到6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总额130亿美元的疫情危机恢复基金,惠及越南、格鲁吉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国。丝路基金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2020年新增签约项目10余个,新增承诺投资100多亿元。随着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投资成为新的增长点。2020年3月,中国平安正式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成为全球首家签署该原则的保险集团;同年4月,光大集团牵头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基金正式落地,系近年来国内唯一获准使用“一带一路”字样的新设投资基金;2021年上半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合人民币3077.79亿元,超过2020年全年水平,引发全球绿色债券销售热潮。
  第五,人文交流活动丰富多彩。疫情虽然隔断了人员往来,但无法隔断各国人民的交往热情。中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2020年8月,第六届“一带一路”科普交流周在北京举行;10月,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陕西西安举行;12月,“一带一路”青年故事会年度会议在北京举办;2021年2月,“欢乐春节”拉脱维亚、法国、韩国等国系列活动在线上揭幕,为同庆春节的中外民众献上了一道道文化大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摆脱贫困成为近期“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一大主题。2020年12月,来自中国、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的14家科研机构和政府组织在云南临沧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旨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扶贫开发经验与模式;2021年1月底,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中外民间组织首次携手在海外开展整村扶贫项目建设。
  “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着力点
  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克服各类困难,抓住发展机遇,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中国坚定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使其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首先,加快建设健康丝绸之路,有效化解疫情对全球化的直接冲击。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坚定不移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及时向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自主研制出新冠疫苗后,中国积极践行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已向国际社会提供疫苗逾18亿剂,是世界上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当前,传染性更强的德尔塔及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快速扩散,中国在努力做到全年向全球提供20亿剂疫苗及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承诺将再向非洲提供10亿剂疫苗。此举将惠及广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切实保障民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还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完善以联合国、世卫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提升各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其次,继续加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球化发展提供硬件支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是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疫情背景下,鉴于中欧班列成为全球物流运输“大动脉”及数字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交通基础设施和数字丝绸之路日渐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具体看,中国需与相关国家共同确保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皎漂深水港等项目扎实推进或平稳运营,改善当地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使之更便捷地与世界连接,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加大对5G、区块链、人工智能、智慧能源等“新基建”的投资力度,积极与沿线国家分享数字经济发展经验,致力于消除“数字鸿沟”,帮助相关国家通过数字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再次,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为全球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面对全球化遭遇的回头浪,中国在“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彰显了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意志和决心。今后中国需进一步探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发力点和新结合点,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世界。一方面,进一步通过缩短负面清单、放宽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外商在华投资兴业创造更多机遇;另一方面,加快构建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国际经贸规则建设,引领和塑造全球自由贸易进程。
  最后,着力促进民心相通,坚定国际社会对全球化发展的信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在当前民粹主义升温、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民心相通的意义和作用更加凸显。因此,中国需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方式等,讲好共建“一带一路”故事,努力塑造可信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唱响共建“一带一路”和全球化发展的光明前景。还需将关系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小而美”项目作为对外合作优先项目,让当地民众切实享受到“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好处,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化发展争取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和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