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专家观点

“一带一路”与南亚地区国际合作前瞻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杜幼康 发布时间:2017-05-26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急剧而重大的变化,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与此相应,各种机遇、挑战乃至危机层出不穷。“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为新一轮大跨度的对外开放而推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为全球发展和治理提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旨在对接沿线各国发展战略,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因此,“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国际合作,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配合与支持,朝着互利共赢的目标一起前行。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一带一路”涵盖的大部分地区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失衡、增长乏力原有国际合作不足以改变经济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场融合程度不深的局面。而“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构建了多向流动的跨地区合作大平台,而且在合作理念、内容和模式等方面作出了重大创新,以引领和推动沿线各国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与相关地区的国际合作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互助共存关系。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来看,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彼此合作需求高度契合,具备深化国际合作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况且,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当今的“一带一路”,南亚地区都是举足轻重的主要环节,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有鉴于此,以南亚地区为视角,深入研究“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对于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带一路”合作大框架中的南亚

  2013年,中国领导人在出访周边国家期间,先后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有关“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和拓展,经历了一个丰富、充实、完善、提升的持续发展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会见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时明确表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扎实推进,统领各领域合作。由此可见,孟中印缅和中尼印经济走廊亦为海陆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

  纵览“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蓝图,南亚次大陆雄踞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间,中巴、孟中印缅和中尼印三大经济走廊促成两者南北联动态势,而其印度洋港口和南亚岛国则由东向西,衔接起东北亚、东南亚和西亚、非洲乃至欧洲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因此在“一带一路”开展的国际合作框架中,南亚拥有牵连东西、联动南北、沟通海陆的区位优势,具有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枢纽地位。

  具体而言,中巴经济走廊地处“四亚”(东亚、南亚、西亚和中亚)和印度洋之间,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临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成为贯通南北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纽带将中国中西部、中亚、南亚、中东和印度洋地区历史性地联结在一起。其重点工程之一的瓜达尔港及相关交通设施建成后,不仅会带动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还有望成为中国西部以及阿富汗和中亚内陆国家最近的出海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因此中巴经济走廊的功能和影响将延伸至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的整个合作框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枢纽地位。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东端的中国云南昆明通过缅甸的曼德勒和孟加拉国的达卡,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连接起来,走廊主干道长约2800公里。②该走廊位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之间,北经中国的川渝经济带、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南经孟、印、缅印度洋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是中国西南地区和印度东北诸邦通往印度洋的捷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为国家间相邻地区的次区域合作沟通海陆,连接南北丝路,不仅惠及四国而且将促进东亚、南亚、东南亚三大经济板块的联动发展。

  中尼印经济走廊是中国领导人在2016年5月向印度总理提出的倡议,印方提议建立联合研究小组探讨。与此相应,中央在同年8月决定,“把西藏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这既将促进西藏与尼泊尔、印度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在中国与南亚开展国际合作的原有两条经济走廊之间,增加了一条新的战略大通道。中尼印经济走廊纵贯南北,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邻孟中印缅和中巴经济走廊,呈面向南亚次大陆开放的态势。如能顺利推进,包括西藏在内的内陆腹地有望实现中间突破,两翼联动,进而与南亚相关国家共同开创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东亚经南海通往欧洲和非洲,南亚—印度洋地区位于其咽喉之地。在这条丝绸之路上,既有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主要沿海港口也有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这样的印度洋岛国。这些岛国和主要港口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中不少港口未来随着丝路建设而将成为国际航运、贸易、物流、金融服务的中心。而这一地区的海上基础设施,包括岛屿、海港、口岸、物流、水陆联运、海运、补给、救援、自贸区、产业园区等设施,则将构成国际合作的巨大网络,进而带动印度洋相关地区经济腹地发展,使这一片广阔地区通过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化进程,进而赋予海上丝绸之路新的活力和更多动力。

  “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地区的进展

  目前,“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南亚地区的进展参差不齐:既有一马当先的旗舰项目,也有因印度的疑虑而缓慢前行甚至徘徊不前的三边或多边合作。不过总体看,南亚在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已经走在前列。

  首先,中巴经济走廊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合作项目相继启动,并取得显著进展。早在2014年8月,中巴双方决定优先推动33项工程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早期收获项目,其中能源项目21个、瓜达尔港项目8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4个。能源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重点和优先方向,仅发电和输电项目就有多达16个被列入早期收获清单,包括卡洛特、卡西姆港、萨希瓦尔等一批大型水电站和燃煤电站。瓜达尔港建设包括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供水、供电、医疗、教育等早期收获项目,目前进展顺利,已完成港口设施恢复和重建,并具备集装箱、散货、滚装货物处理能力。2016年6月,瓜达尔港自由区建设正式启动,其中大型仓库、展销中心、商务中心等将于近期完成建设,目前已有不少中资企业进驻。同年11月,中巴首次组织的联合贸易车队自新疆喀什穿越巴基斯坦西部地区,行驶3000余公里抵达瓜达尔港,并将所载集装箱装船运往国际港口。巴总理谢里夫对此表示,这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大事”,标志着中巴经济走廊已成为现实,为整个地区产生巨大的贸易和商业机会带来了曙光。昆仑公路升级改造二期和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已分别于2016年4月和5月正式开工,且进展较快:“两小”是指瓜达尔东湾快速路和瓜达尔新国际机场,前者预计在2018年底通车,后者也将在预定时间内竣工。

  目前,在中巴双方的共同努力下,30多个早期收获项目中有18个项目在建或已建成,近两年就将有重大项目陆续竣工,其余15个项目也将相继启动。此外,中巴双方还在2016年底决定,将巴基斯坦ML1铁路线升级改造项目、三段国家公路网联结项目以及各省经济特区建设等都并入走廊建设,并原则上同意将拉合尔轻轨、卡拉奇环线轨道等4个省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也纳入走廊框架。对此巴基斯坦总统侯赛因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是巴基斯坦人民的生命线,相关建设项目的总投资已经从原先测算的460亿美元增加到570亿美元。

  其次,中国与南亚岛国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并已陆续取得合作成果。2014年12月中国与斯里兰卡签署了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和“马欣达愿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中斯双方加强在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加工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并商谈涵盖货物、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的全面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企业广泛参与斯港口、机场、桥梁、公路、铁路、电站等建设,其中包括迄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科伦坡港口城。到2016年底,由中方承建的汉班托塔港口项目一期和二期共8个10万吨级码头全部竣工,可供各种大型船舶停靠及补给燃料。翌年1月,中国—斯里兰卡工业园也在此奠基。这将大大增强斯里兰卡港口在南亚地区的竞争力,进而奠定斯里兰卡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与马尔代夫也于2014年12月签署了共建海上丝绸之路谅解备忘录,同时还建立了中马经贸联委会机制。两国自贸谈判于2015年12月正式启动,迄今已完成4轮谈判。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动下,中马共同签署了加强外交领域合作、建设中马友谊大桥(马累—机场岛跨海大桥)、促进卫生领域合作等合作备忘录,并同意加强海洋事务、海洋经济、海洋安全等领域合作。中马之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进展顺利,拉穆环礁连接公路已于2016年11月通车,马累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稳步推进,中马友谊大桥将于2018年建成,而呼鲁马累岛住房二期也将竣工。此外,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马尔代夫第一大旅游客源国。

  再次,孟中印缅次区域经济合作启动较早,1999年孟中印缅经济合作论坛在昆明举行,并发表《昆明倡议》但此后鲜有实质性进展。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印期间,中印双方“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⑥并得到孟缅两国政府的积极响应。2013年12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昆明召开,就经济走廊发展前景、优先合作领域和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决定在互联互通、货物与服务贸易及投资、环境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等4个领域开展合作。翌年12月,该联合工作组在孟加拉国举行了第二次会议,除讨论4国提交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别报告外,还就互联互通、能源、投融资、货物与服务贸易、人文交流等9个重点领域开展合作的设想以及推进机制建设等进行了磋商。但是,原定于2015年在印度召开的联合工作组第三次会议被大大推迟,有关合作事项被迫延后。

  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进度严重落后于预期的情况下中孟、中缅之间的相关合作并未受其影响。近年来,中孟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产能合作、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农业等重点领域的务实合作,在帕亚拉燃煤电站、吉大港卡纳普里河河底隧道、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油轮和散货船采购、帕德玛大桥、第四代国家数据中心等项目中取得积极进展。在此基础上,孟加拉国于2016年10月提出了电力、信息通信、河道管理、基础设施等领域的22个项目,中方表示愿予以考虑并鼓励中国企业就此进行探讨与合作。同时,中孟双方还签署了开展产能合作的框架协议和兴建“吉大港中国经济产业园区”协议,以提高两国产能领域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资与合作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和缅甸统筹推进港口、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进一步加强经贸、农业、水利、电力、产能、金融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其中,油气管道项目是迄今双方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总投资约24.5亿美元,由中缅等国企业共同出资建设。中缅天然气管道全长2520公里,设计输量120亿立方米/年,于2013年全线贯通并开始向中国国内供气;中缅原油管道在缅境内长770公里,设计输量2200万吨/年,于2015年1月底在缅甸的马德岛举行试运行仪式,而马德岛港也同时正式开港,首艘30万吨油轮向马德岛原油罐区注油。中缅油气管道并非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所规划,但实际上却成为该经济走廊开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项目。

  最后,中尼印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中的“后来者”,目前因印度方面的态度有所变化而未能正式启动,但中尼两国却在这一合作思路中加快了相关建设的步伐。2016年3月,习主席在会见来访的尼泊尔总理奥利时表示,尼泊尔可以成为中印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中方愿进一步探讨开展中国、尼泊尔、印度三方合作。奥利访华期间,中尼双方签署了有关互联互通、过境运输、自由贸易、能源、金融等领域的10项协议。两国还正式启动了自贸协定的可行性研究,并为此成立了工作组。特别是在互联互通方面,双方决定进一步加强两国陆路和航空联系,改善中尼间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修复阿尼哥公路、修建斜尔瓦界河公路桥等项目。目前,中尼双方着手研究建设中尼跨境铁路和尼境内铁路,未来青藏铁路将延伸成为中尼铁路。此外,由中国企业建设的上马相迪A水电站和上马蒂水电站均于2016年12月正式并网发电。2016年5月和11月,“兰州号”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列车和“广州—西藏—南亚”公铁联运国际班列分别从兰州和广州出发,途经西藏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按计划,联运路线未来将逐步延伸至印度等国,以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的经贸文化合作交流。

  此外,中国和阿富汗也于2016年5月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并着手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规划和建设一系列项目,其中包括公路、铁路及网络建设等。2016年,乌鲁木齐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之间恢复直航航班,首列由江苏省南通至阿富汗海拉顿口岸的货运班列也已正式开通。

  “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的国际合作特点

  国际合作自有规律可循,不外乎出于共同利益,彼此相互需要,且具备相关条件,能够在一定领域进行政策协调或协作活动。目前看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南亚的国际合作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其一,合作基础相当深厚。中国和南亚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两地人民即开始友好交往、互通有无。历史上,既有古代从长安经由成都再到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也有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洋抵达南亚、阿拉伯乃至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地理上,中国和南亚地区山水相连,两者之间分布着众多来往通道、贸易口岸,因而享有地利之便。再者,中国和南亚邻国或语言、文化相近或种族、宗教相似,有着传统友好关系。即使与并不接壤的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马尔代夫,中国也分别与他们建立了中斯真诚互助、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中马面向未来的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此外,在对待“一带一路”的立场上,除印度外,其他南亚国家均表示支持与合作。即便是尚未与中国建交的不丹,也表示欢迎“一带一路”、创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

  其二,合作需求高度契合。南亚八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阿富汗、孟加拉国、尼泊尔和不丹被列为最不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发展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人类发展指数低下,大多未能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16)》,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2013年,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仅为360亿美元,而东亚的外国投资则高达3500亿美元。另一方面,南亚是世界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低的地区之一,地区内贸易量低,相互投资不多。据估计,南盟区域内贸易具有约1000亿美元的潜力,但目前只徘徊在280亿~300亿美元之间。⑩近年来,南亚国家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同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力争尽早改变目前所处落后状况。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后者均有引进中国资金、技术、产业的迫切需求而“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南亚各国的发展战略,如巴基斯坦的“远景2025”孟加拉国的“金色孟加拉”、尼泊尔的国家重建和发展规划等也易于紧密对接。因此,中国和南亚之间的国际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其三,合作架构“线多面广”。如前所述,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框架中,唯有南亚一个地区分布着3条经济走廊,由东向西排列着孟中印缅、中尼印和中巴经济走廊,加上海上丝绸之路由东穿越马六甲海峡后,途经次大陆印度洋港口和南亚岛国西去中东、非洲或欧洲,其覆盖面之广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以农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不丹由农业大臣领衔,于2016年10月底率领农业、外交、宗教、旅游等部门官员访华,同中方积极探讨在农业、旅游、宗教等领域务实合作,表示要与西藏、福建漳州等地有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交流,特别是加强农业方面的交流合作。需要强调的是这也是中不关系史上不丹政府首次派遣跨部门代表团来华访问。即使是对“一带一路”尚未明确表态的印度,近年来与中国在投资、贸易、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建设等领域的合作也有增无减。例如,2016年1~8月,中国对印度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9.8亿美元,是2015年同期的18倍。此外,印度也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和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股东。

  其四,合作形式丰富多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和南亚之间的国际合作呈现多重形态:一是国家间的双边合作,如目前阶段的中巴经济走廊、中斯和中马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二是国家间相邻地区的次区域合作,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三是国家间的多边合作,如尚未正式启动的中尼印经济走廊。中国和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多采用资金合作、技术合作、产能合作等方式。在资金合作方面,中国既对部分南亚国家(如阿富汗、尼泊尔等)或一些重要项目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也有以直接投资、合资、收购对方企业股份的方式开展合作。此外,中国还动用丝路基金并积极引导亚投行对南亚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进行投资,中国企业也充分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与南亚国家开展“工程承包+融资”等方式的合作。在技术合作方面,中国和南亚国家共同推出了中国—南亚科技合作伙伴计划,并根据不同的项目,将人力、技术和资源聚合在一起,或由中方提供技术,在有关国家合作生产,从而促进其技术进步;或由中国企业在承建工程期间,按合同培养相关国家的工程技术人员。此外,自2013年6月起,中国—南亚博览会已成功举办4届,成为深化中国与南亚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其五,合作成果名列前茅。从“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地区的进展可以看到,中巴经济走廊的18个早期收获项目已经或将在近年竣工,其余15个早期收获项目也将陆续启动。在中国与其他南亚国家的合作中一批重大和重点工程也相继完工或即将落成,其中包括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科伦坡港口城、中斯工业园,孟加拉国的帕亚拉燃煤电站、吉大港相关项目,马尔代夫的中马友谊大桥、马累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尼泊尔的阿尼哥公路、加德满都环路改造、上马相迪A水电站等。可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还没有一个地区像南亚那样取得如此丰硕的具体合作成果。而这些合作成果为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巴基斯坦水电部长表示,到2018年,随着一些电力项目告竣,高达10400兆瓦的电力将被添加到国家电网系统,届时巴国内电力紧张的情况将大大缓解并很快成为历史。“一带一路”建设还带动了外国对南亚国家的投资。例如,在2017年3月初举行的尼泊尔投资峰会上,外资企业签署的投资意向函所涉及投资金额前所未有地高达135亿美元,大大高于原先预计的10亿美元,而且超过了尼泊尔上一财年国内生产总值(21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此外,南亚地区“一带一路”的建设也巩固了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8667.6亿美元,而2016年则为36855.7亿美元,降幅为4.6%;同期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额却由930.67亿美元增加到1106.6亿美元,增幅达19%。在人文交流方面,中国已确定在2020年前向南亚国家提供10000个奖学金名额、5000个培训名额、5000个青年交流名额,并培训5000名汉语教师。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作为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框架中不仅具有重要象征性意义,而且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一是引领作用。早在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倡议建设中巴经济走廊,两国随即达成共识,签署《关于开展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实际上是有关“一带一路”所开展的国际合作中第一个正式签署的合作文件,也反映了中巴双方当时已考虑到经济走廊建设将经历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早期和中长期建设。同年8月,双方设立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并举行首次会议,从而正式建立了联合工作机制,以规划、协调和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在时隔整整19个月后,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相关部分的指导性要求基本按照上述做法,如“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等,无不显示了中巴经济走廊先行一步的引领作用。如今,经过中巴两国专家组将近4年的多轮磋商,《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即将“交卷”,从而继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彰显引领作用。

  二是示范作用。“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0多个国家,而中巴经济走廊具有双边合作性质且起步最早、进展最快、效率最高、合作最顺。随着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双边贸易投资持续增长,重要项目不断推进,一批重要早期成果相继实现,中巴经济走廊正在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利合作的典范。在发展战略方面,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巴基斯坦2025愿景》紧密对接。根据巴基斯坦的国情和发展需求的轻重缓急,中巴双方于2015年4月确定以经济走廊建设为中心,以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这一科学、合理的合作格局。特别是针对巴基斯坦严重缺电的国情中方以资金和技术、巴方以能源合作优惠政策规划和启动了一大批水电、煤电、光电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项目,其数量和资金占目前经济走廊早期收获项目的70%以上。随着这些项目相继并网发电,巴基斯坦将不再有缺电之虞。在合作机制方面,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由中方国家发改委和巴方计划、发展与改革部牵头,设置联委会以及相关工作组,联委会会议则由上述两机构负责人分别带队,根据不同时期需要由相关政府部门直接参与。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中巴经济走廊布局科学合理,合作卓见成效,早期和中长期发展紧密结合,正在成为互利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以及共商、共建、共享和共赢的合作样板,其成功经验完全可供其他经济走廊学习或借鉴。

  三是支点作用。如前所述,中巴经济走廊贯通海陆,连接南北丝路,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框架中是至关重要的枢纽。其中,瓜达尔港位于亚洲大陆和印度洋交汇点上,既是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或终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节点。瓜达尔港位于波斯湾出口北翼,濒临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靠近波斯湾通往东亚、非洲和红海—欧洲等数条重要海运航线,其中包括世界海上石油“生命线”。瓜达尔港是自然条件十分理想的深水良港。2013年2月,根据巴基斯坦政府批准的协议,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拥有该港特许运营权,成为这座港口的建设运营方。瓜达尔港将借助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扮演海陆之间的桥头堡角色,成为支撑南来北往、东连西接的战略枢纽,支撑起南亚—印度洋地区互联互通的网络,全面发挥“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功能和作用。

  四是促进作用。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巴基斯坦社会经济的发展。2017年2月,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在最新评估中指出,中巴经济走廊促进巴基斯坦的经济活动,增加工业生产,推进发展工作,并将持续成为巴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由于今明两年政府在信贷方面的井喷式增长以及中国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巴基斯坦银行业在2017~2018财年将因贷款增加12%~14%而提升收益水平;在2016~2017财年和2017~2018财年,巴基斯坦的实际GDP增长将分别达到4.9%和5%,而在过去十几年里这一指标从未达到过5%。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其显著成效正在吸引和促进其他沿线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即使在印度国内,要求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从总理到军政高官乃至驻外大使,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欧美和周边国家加入或参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合作进程。

  五是辐射作用。目前,中巴经济走廊主要还是双边性质的合作项目。但由于其连接“四亚”、贯通海陆的地理位置及其拥有的区位优势,并且基于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中巴经济走廊有望向周边腹地延伸拓展,成为面向南亚、中亚、西亚和印度洋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并将提升为相关地区之间的国际经济走廊。从中长期看,中巴经济走廊将以经济走廊为中轴,以走廊南北两端为桥头堡,促进相邻地区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弥补当地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短板,优化区域合作布局,拓展区域合作发展空间,从而带动中国中西部、巴基斯坦以及周边地区发展。因此,谢里夫总理一再强调,中巴经济走廊不仅使中巴两国受益,而且为整个地区带来繁荣,改变人们的生活,从而惠及30亿人民。随着走廊建设的推进和成效显现,伊朗、沙特、阿富汗、哈萨克斯坦等邻近国家已表示希望加入中巴经济走廊的合作框架。2017年3月初,由南亚、中亚和西亚10国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ECO)在伊斯兰堡举行以“互联互通促进地区繁荣”为主题的第13届峰会,明确表示欢迎中巴经济走廊这一影响深远的倡议,认为它将起到推动整个地区发展的作用,而该组织也将相应加强成员国在公路、铁路、能源、贸易、互联网等领域的合作。

  关于在南亚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思考

  在近4年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与南亚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取得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经历了各种挑战。对此,值得加以总结和深入思考,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首先,坚持高效、优质、扎实、有序原则,确保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顺利推进。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具有象征性的指标意义。当前,为确保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还需重视以下相关问题:一是恐怖主义威胁。2016年,巴境内恐怖袭击事件比2015年下降30%,但仍发生了至少24起造成较大伤亡的恐怖袭击。由于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具有“点多”“线长”“量大”“面广”的特点,这对巴方的安保力量和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二是境外势力破坏。近年来,巴基斯坦有关部门不断披露邻国情报机构的破坏活动,媒体也有不少相关报道。此外,美国一些议员更是公然叫嚣“支持俾路支斯坦独立”,邀请主张独立的俾路支人到国会作证,与巴分离主义势力勾连,造成瓜达尔港所在的俾路支省局势不稳。美国政府对俾路支分离主义势力的恐怖袭击视而不见,不愿将其列入恐怖组织的名单。三是非政府组织掣肘。巴基斯坦的非政府组织多达上千个,其中有一些在境外势力的培植和资助下,对中巴经济走廊说三道四并在一些项目的环境保护、土地征用、资源使用、劳工就业等问题上故意散布谣言,设置障碍。目前看,“一带一路”建设涉及60多个国家,沿线地区情况错综复杂,从整体上推进国际合作难度颇大,而双边、次区域合作相对容易。因此,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协助并确立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合作支点国家十分重要。其中,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海湾地区的沙特、北非的埃及、南太地区的澳大利亚都可加以考虑。

  其次,保持战略定力、自信和耐心,继续争取印度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开展国际合作的主要障碍就是印度的不合作态度和立场。其实,印度早已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中付诸行动,也曾应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现在其国内仍不乏要求政府参与“一带一路”的呼声。对此,可考虑继续致力于政策沟通,向其传递明确信息:一是中国重视其在南亚—印度洋的地位、作用和利益关切,无意弱化其地缘战略优势;二是中国视其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希望它从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对话解决其相关疑虑和问题;三是如果它有意实施其“季节计划”或“棉花之路”,中国愿意将“一带一路”与之对接,实现合作共赢。但印度如执意坚持现有立场,中国也不必勉强,将保持战略定力、自信和耐心,争取加快建好“一带一路”,尽早同参与合作的国家共享互利共赢的成果。届时,印度如继续置身于“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之外,且不论其与地区互联互通网络“脱联”,仅其外贸竞争力就会因相关税收、费用、手续、便利化措施等不同而明显下降。

  再次,与相关国家密切合作,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一带一路”涉及基础设施、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产业园区、通信网络等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实际利益。就南亚国家而言,政府要立足全国一盘棋,进行通盘考虑,而地方政府则基于本地发展需要而竞争项目、资金、资源等;执政党需要兑现大选中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诺而在野党则不希望将“一带一路”建设的红利拱手让前者坐享。此外,地方政府与地方势力、投资方与项目所在地方之间的利益纷争也屡见不鲜。在这方面,中巴经济走廊联委会第6次会议的做法值得借鉴,当时中方相关部委和巴联邦部委、各省首席部长齐聚一堂,就走廊优先实施项目调整、中长期发展基本方向等达成共识,使项目的代表性涵盖各地,惠及巴各界、各省份。

  复次,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因地制宜履行相关社会责任。“一带一路”是21世纪跨区域国际合作的伟大工程,任重道远。要着眼全局和长远,恪守互利共赢原则,必要时可重义让利先义后利乃至舍利取义。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要追求一定利润,获得应有回报,更要坚持互利合作的方针,重视增强项目对当地经济的造血功能。例如,2016年9月,中方出资建成瓜达尔法曲尔小学,解决了附近400余名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又如,在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中,巴当地民众已获得13500个就业岗位,而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未来则将有多达83000个工作机会。为了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中国政府还提供奖学金,资助3500多名巴基斯坦学生到中国学习。

  最后,加强对学界、智库和媒体的公共外交,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一些西方势力针对“一带一路”相关项目出现的问题,利用有关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和媒体散布中方从中获取大部分收益的负面信息,兴风作浪。当前,南亚国家大多处于政治和经济转型期,媒体开放度较高非政府组织和新媒体鱼龙混杂,但能量不小。由于“一带一路”由无数大小不等的项目和工程组成,在具体建设中涉及各相关方利益,难免引起一些争执,有些反对党政客和议会议员利用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炮制虚假消息。对此,既要做好政府间的政策沟通,也要加大公共外交的工作力度,做好“民心相通”,积极争取民众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环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和南亚国家将从中获得更多新的发展机遇,从互利合作中普遍受惠,共享合作成果,造福于双方和周边地区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