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海上丝绸之路与东亚区域合作
一 导言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印尼时提出了与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此后不久,这个倡议就与习主席此前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并称为“一带一路”。对于“一带一路”这个被认为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大战略”,到目前为止官方的阐释还不算太清晰,因此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探讨的主要还是比较宏观的问题。就海上丝绸之路的功能定位来说,有人认为是中国经略周边战略的一部分;有人认为是一项经济外交手段,进而要发挥经济外交作为财富向权力转化的工具这一作用;还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实质是指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网络”;更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应对复杂的周边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格局的对策,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关系的手段。很显然,这些界定的范畴虽然逐步缩减了,或者说越来越具体了,但总让人觉得这离大战略有一定的距离。当然也有人试图给海上丝绸之路的功能做出全面界定的研究,例如认为海上丝绸之路要“继承古代丝绸之路之精神,以加强经济合作为基础,建设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为重点,不断深化沿线各国的海洋合作,共同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区域和谐和文化融合”的看法,虽然骨子里考虑的可能是海上丝绸之路在构筑周边战略依托带方面的作用,但看起来显得有些利他主义。
上述研究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看法的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这个倡议作为大战略功能的包容性——包含着崛起的中国试图以全新的姿态和形式与周边、与世界互动的冲动或者愿望。正如何亚非先生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目的就是为地区和平与发展、建立新的区域治理机制与体系作谋划”。这个定位与中国希望塑造新的区域合作模式的想法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实际上,上述的研究很多也都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合作的关系。诚如王毅部长所指出的,合作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关键词之一。
本文认为,把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目标或者功能定位具体化并没有问题,重要的是具体化后的目标或措施如何在大战略的指导下,服务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区域合作的关系来说,不仅要关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如何与区域合作互动,更应考虑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塑造新的区域合作模式。
二 当前的亚太区域合作格局及对中国的挑战
中国与亚太区域合作的关系不是从来就像现在这样密切。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融入了东亚以地区生产网络为基础的一体化进程。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在亚太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制度化、一体化建设中,不可能再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只做一个旁观者。因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亚太经济的深度相互依赖要求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其他国家则希望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能在合作中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那么,对中国来说,如何在当前的区域合作格局中维护自身利益是个挑战,而调和自身利益诉求与外部利益要求优势挑战。
(一)竞争主导的亚太区域合作格局
中国崛起及其被现存国际秩序中的大国逐步感知已经有一段时间,但中国被界定为对现存秩序的挑战时间则要短些。但当美国这样的现存秩序主导国感受到潜在威胁后,其行动战略很快就改变了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秩序。因为在本质上,国际秩序是大国相互认知以及基于这种认知所选择的行为的结果。可以说,从美国开始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起,亚太的区域合作格局就进入了调整期,而在应对性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出台后,亚太区域合作逐步迈向一种双框架竞争性存在模式。这一新的格局特点在于它脱离了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基础动力,即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双赢,转向更多被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相对收益竞争所主导。作为结果,在很多人看来,TPP虽然也承载着美国振兴经济的利益考虑,以及维护着美国与东亚地区的经济联系,但更多的是遏制中国经济增长的工具。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
尽管对于30多年开放的成就得失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话题,但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中国加入WTO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更多的是利益。换句话说,中国是冷战以来地区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受益者。按照这个逻辑,中国应该是后冷战时期形成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区域合作格局的维护者。但有趣的是,中国被认为是当前国际秩序的挑战者,特别是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者。作为结果,美国开始改变当前的国际合作秩序,TPP就是这种努力最典型的表现。虽然也可以把TPP看作一种防守的战略,即美国要避免被东亚合作安排排除在外而利益受损,但如果看看TPP的“去中国化”努力,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TPP被认为是对中国崛起的巨大挑战了。
中国经济当前正在经历转型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来支持中国从目前以“世界工厂”为特点的出口依赖型增长向以“世界市场”为特点的内需主导型增长转变。这将是一个对外依赖逐步减少而国内需求稳步增长的进程,要靠与外部市场的持续互动作为支撑。但TPP所指向的“下一代贸易规则”很可能会影响到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合作,特别是TPP倡导把环保问题、劳工问题、国有企业问题、政府采购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所谓横向议题纳入传统的自由贸易领域,对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的威胁是很明显的。尽管这些问题有可能是未来自由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也被认为是中国下一步改革的方向,但毕竟中国无法在短期内达到TPP的要求。因此一旦TPP完成谈判,必将对中国国际经济活动的开展造成约束。
另一方面,TPP出台以来亚太区域合作格局的重构也对中国造成负面的影响。TPP作为APEC内部的合作安排,其高标准已经造成了APEC的分化并弱化了APEC作为亚太区域合作的平台的功能。同时,东亚合作原有的以东盟为中心的安排也不同程度受到冲击。虽然此后东盟提出了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倡议,中国也提出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区,但这些安排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尚不清晰。因此,即使不考虑中国崛起过程中的软实力拓展需要,仅从维护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区域合作格局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作为应对挑战手段的海上丝绸之路
虽然对于TPP对中国意味着更多的挑战还是机遇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但不同的观察者在应对TPP的策略上似乎达成了一致。例如,推动应对性自贸区的建设,包括加快中韩自贸区步伐、全面支持RCEP建设等被认为是可行的应对之策。当然,也有一些观察者认为,认为中国应深化改革,适应TPP代表的方向,[21]并且可以把这个适应过程放在推动双边以及次区域合作的进程中。除了从区域合作机制本身探讨应对TPP的战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被认为具有某种应对性功能。
很显然,上述认识是对当前中国的国情以及中国与亚太区域合作关系深入观察的结果,对下一步中国推动区域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从区域合作的角度讲,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不应被简单地认为能够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更应当探讨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如何与沿线各国加强合作,构筑新的利益共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