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专家观点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来源:一带一路数据库 作者:许利平 发布时间:2015-08-04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演讲时,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两大倡议。这两大倡议是中国新时期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行动纲领,也是落实周边外交“亲诚惠容”理念的重要载体,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迈入未来的“钻石10年”。那么,这两大倡议与中国—东盟是什么关系?如何推动实施这两大倡议?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 两大倡议是升级中国—东盟关系的内在需要

  东盟国家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也是中国和平崛起赢得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抓手之一。升级中国—东盟关系,不仅是中国周边战略深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东盟自生一体化的需要。

  自从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关系走过了“黄金10年”。在这10年中,特别是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和投资等大幅增长造就了“黄金10年”。在双边贸易方面,中国与东盟已经建立起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03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782亿美元;2004年提前1年实现1000亿美元贸易额目标;2007年提前3年实现2000亿美元贸易额目标;而到了2012年,双边贸易额已达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2年的7.3倍”。2014年,双边贸易额创新高,“达到了4436亿美元”,这创造了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的奇迹。

  在双向投资方面,“10年来,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新增额超过700亿美元,累计达1007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来华投资771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236亿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近300亿美元,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1%。东盟已超过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成为继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之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4大经济体”。此外,东盟国家还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劳务合作市场。

  此外,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不断拓展,在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保等11个重点合作领域以及其他许多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双方缔结了140多对友好省市,每周有1000多架次的往来航班,每年有高达1800万人次的人员往来,双方互派留学生已超过18万人”。

  毫不讳言,过去的中国—东盟关系“黄金10年”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进入未来“钻石10年”的道路并不平坦。目前中国与东盟面临一些障碍,这些障碍的核心之一就是信任赤字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重返亚太实施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所产生的安全压力,这种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激化了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岛礁争端所产生的矛盾,并试图绑架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二是由地缘政治结构引起的邻国崛起的心理困境,这种困境造成东盟一些国家对中国“防范心理加重”,陷入一种小国与大国博弈的非对称游戏之中。要破解上述障碍,仅运用“现有机制”难以完全奏效,必须借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传统联系纽带——海上丝绸之路等“新倡议”,来固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利益的根基,从而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二 利用新丝路精神打造中国—东盟文化共同体

  文化共同体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灵魂,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重新阐释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演绎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丝路精神,塑造了中国—东盟文化共同体的灵魂。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魏晋隋唐,繁荣于宋元时期,由盛转衰于明清,绵延2000多年。根据历史记载,它开辟了三条航线,即面向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面向东南亚的南洋航线和面向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西洋航线,而南洋航线则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东盟国家自古以来就是这一通道的重要枢纽。

  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贸易为象征的,长期存在于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交通要道。在这条古代贸易通道上,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出国外,而国外的香料、药材、农作物新品种等引入中国,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亦称“海上瓷器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物资贸易之路,而且是一条制度交汇、文化交融、人员往来的人文交流之路。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技术传到国外,而郑和7次下西洋,多次驻足东盟国家,传播了伊斯兰教。在今天东盟国家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郑和的遗迹,甚至在印度尼西亚巨港,不少当地穆斯林还自称为郑和的后代。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的模式。凭借强大的物质实力和科技实力,中国封建王朝奉行的是“厚往薄来”的策略,对中国周边地区实行的是“朝贡贸易”,并没有任何武力征服周边地区的野心和意志。因此,它也是一条和平友好之路、合作共赢之路、亚洲和谐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径昭示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须秉承“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纽带维系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着世界各国文明的交融与互鉴,丰富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与东盟应该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文化遗产,搭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更高平台,打造中国—东盟文化共同体。

  首先,加强南海的考古合作。历史上,南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见证,一些大型的商船往返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留下了巨大的考古探索空间。比如,现在南海海底有许多沉船或在岛礁有许多历史遗迹,可以联合挖掘,开展考古合作。“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西沙群岛的北岛发现一个瓷器残底,上面写着南朝宋‘大明’年号(457~465),可见南朝宋对南海诸岛的经营和开发。”此外,我国的考古工作者还在西沙群岛的北礁发现了南朝的青秞半陶瓷六耳罐。这些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至少在南朝宋时期以前,我国的瓷器已作为贸易珍品远销东南亚,并已把西沙群岛作为南海上的中转站”。通过联合考古,可以强化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纽带,密切双方的文化交流,增强区域文化的亲近感。

  其次,联合申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对其研究、保护和开发等都十分关注。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联合申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增强共同的文化遗产,而且能培育更深的文化认同。

  现在中国沿海的9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城市正在联合申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鉴于申报技术的难度,中国可以先行申报,一旦申报成功,中国将联合东盟相关国家开展新的海上丝绸遗迹的联合申报。如果联合申报成功,中国和东盟可以联合开发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游轮”等形式招揽区域内游客,重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再次,建立多元文明对话平台。中国与东盟国家都是多元文明的国家,既有伊斯兰文明、佛教文明,也有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等。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各种文明在此交汇、融合。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和东盟应该利用“包容互鉴”的新丝路精神,建立多元文明对话平台,搭建心与心沟通的渠道,夯实双方团结互信的文化基础,进一步打造中国—东盟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