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专家观点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区域合作新模式建构

来源:一带一路数据库 作者:王玉主 发布时间:2015-06-24

  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原因是多样的,但海上丝绸之路的功能基本是作为贸易通道,符合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即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是中国与其他经济繁荣地区,主要从事的是奢侈品的互通有无。正因如此,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密切,因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说明中国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具有资源和技术的双重优势”。当前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突出的显然是与周边地区关系的加强,而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功能。从这个角度看,21世纪丝绸之路强调的更多的是经济带概念。推动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的经济合作将是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

  面对前面我们分析的挑战,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通过合作建立与沿线各国的新型关系,构筑起一条繁荣的经济带,本文认为应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程中塑造新的区域合作模式。

 

  (一)当前的区域合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自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逐步加入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并先后形成了APEC、“10+3”合作、TPP、RCEP以及一系列双边合作安排。纵观这些合作进程,其共同特点在于把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作为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手段。在过去的20多年中,这种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1989年APEC成员的平均关税在18%左右,到2013年已经下降到6%左右。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中国从这个过程中获益良多,GDP高速增长并迅速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与此同时,TPP力图打造的“下一代贸易规则”给中国的稳定增长带来了挑战。

  中国应对TPP挑战的目标之一在于维持稳定的增长环境,使中国崛起可持续。从这个意义上讲,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中国政府面向未来、面向周边的重大战略倡议,本身就是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潜在威胁的应对措施。我们前面介绍了一些沿着亚太区域合作传统思路———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应对TPP挑战的战略。一方面,这些应对战略虽然也将是中国下一步需要关注的,但应对性过于突出,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特点的动态把握不够,因此也就缺少了主动性。例如,考虑到中国未来经济逐步向内需型增长过渡这一事实,完全拆掉贸易壁垒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因为从美国的国际战略看,市场从来都被用作处理对外关系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无论这些对策关注的是适应性改革还是应对性合作,都没有考虑到超越自贸区概念,显得不够全面。例如,中国目前已经积累起巨额外汇储备,国内企业也进入了国际化发展阶段。可以通过区域性经营构筑新型地区生产网络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而自贸区建设并不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在资本和产业方面的潜在优势。

  此外,定位和塑造国际关系也需要超越自贸区安排的合作模式。到目前为止,中国通过经济合作来“捆绑”双边关系的战略基本还是成功的。这一战略依托的主要是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制度化安排,以及在此基础上扩展而面向共同体建设的综合性合作协议。然而尽管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国际之间的自由贸易安排会使参与安排的各方福利增加,形成双赢或多赢的结果,但在已经被国界分割很久的市场之间突然撤除关税等藩篱,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内部各个不同产业、行业、区域、人群等来说,不仅从自由化中获得的收益不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各方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而付出的调整成本也大不相同,这就意味着自由化安排对于参与各方内部来说,一部分产业、行业、区域、人群的收益是以另一部分产业、行业、区域、人群的损失为代价的,尽管各方收益之和大于其他各方损失之和。投资领域由于对外投资或接受投资能力的差异,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因此,需要参与各方政府对于合作利益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但在实际操作中,完全校正自由化对一些产业、行业、区域及人群的逆向冲击几乎是不可能的。结果,从国家层面来看双赢或多赢的自由化安排在更微观的层面上表现为有输有赢,各方对于自由化安排的认知和反应当然也就存在差异甚至截然相反。在利益集团政治盛行的当下,自由化努力对促进国际关系的作用自然更受制约。到目前为止,中国—东盟合作的案例已经证明了自由化安排在促进国际关系迈向深入方面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探讨新的合作模式来保证中国进一步崛起的可持续性。

 

  (二)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培育新的合作模式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名字本身来看意在重塑昔日的辉煌,但要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来发挥应对TPP挑战的功能,就需要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超越传统合作理念,构筑新的区域合作模式。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互联互通特别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深化合作的约束,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合作,突出其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注重跨国直接投资特别是产业合作在地区生产网络、价值链的形成中的促进作用,在有效的金融支持下,打造新的产业合作模式。具体来说,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要在兼顾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努力的同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形成新的区域合作模式。

  第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覆盖政治、经济等多领域议题,有利于构筑更为全面的合作模式。这对未来在合作中加强政治安全沟通、增进互信有重要意义。例如,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重点将是海上安全合作,这涉及以往中国以协议安排推动区域合作的弱项。而通过加强联合打击海盗、联合救援等活动,将为海上合作引入新的合作内容。对中国—东盟合作来说,把以互利为基础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是逐步提升政治互信、突破双边合作的互信不足约束的重要步骤。

  第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应重点突出互联互通问题。以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沟通以及人与人的联通为最终导向的互联互通建设已经被亚太地区各方看成迈向地区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自2010年东盟国家推出《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以来,互联互通已经被“10+3”、EAS以及APEC作为重要合作领域,但都还没有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地区物理联通将会比以往的合作更要求沿线各方在投资合作中加强协调沟通,这有利于形成区域投资合作的新模式。与协议性合作注重投资保护等问题的投资合作安排不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一般涉及地区多个国家,因为投资规模巨大一般也需要多方合作,这将会形成项目主导的各方协调合作的区域投资合作模式。

  第三,产业合作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新合作模式的重要途径,因而也应是下一步区域合作应重点关注的领域。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旨在打造一条繁荣和谐的海上经济带,因此它提出要在沿线各国建设一批产业园区,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在双边、区域性自贸安排已经多到形成“面条碗”的今天,靠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使自身经济能够更好地发挥禀赋优势,积极加入到地区乃至全球的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于产业合作的突出,有利于把区域合作拓展到产业这一层面,真正形成地区单一生产基地,促进地区一体化水平迈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