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主题资源推荐

热点解读|“一带一路”倡议下人类减贫的中国行动

来源:一带一路数据库 作者:王希明 王一涵 发布时间:2021-10-11

  导语:长期以来,贫困作为国际公认“无声的危机”,消除贫困是全球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与心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极端贫困率以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下降。在全球减贫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之时,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扛起人类减贫事业大旗,不仅扩大了对外援助的规模,还更加突出基础设施、气候变化、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安全能力与和平建设等重点领域

       2014 年,中国将减贫纳入对外援助工作范畴,不仅同非盟共同发布了《中非减贫合作纲要》,而且提出了第一个东亚减贫合作倡议。在对外减贫合作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项目对接共建国家的发展战略,发掘区域内市场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与就业,使各国获取更多分工及投资机会,成功实现经济增长

  在第29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一带一路”数据库精选主题研究报告,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减贫援助的关系梳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扶贫合作的方式方法总结中国对外减贫援助成就展望未来国际减贫合作发展方向,助力用户把握中国减贫的世界意义和对全球贫困治理的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扶贫援助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探索新国际经济合作形式的尝试,有助于培养增长动力

  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多样性,“一带一路”通过项目建设紧密连接对东道国的发展规划,促进来自中国和其他方面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双赢。所有合作伙伴将在参与建设海洋、陆上的欧洲-亚洲-非洲经济走廊以及实施增长领域新项目的过程中获益。事实上,该地区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基础设施不足的阻碍。“一带一路”倡议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良好契机,它能够设计、出资建设国家内与跨国公路、铁路干线和交通网络。鉴于自身的经济发展经验,中国会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许多项目已经连接各个次区域,包括高铁、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以及电信和电力等。“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了包容性的框架,对所有有兴趣参与倡议的伙伴开放,因此除了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重要的是,企业作为主要参与者,“一带一路”倡议欢迎中国企业和所有其他企业在开放和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开展投资。

全文参见张蕴岭、张中元《“一带一路”与新兴发展合作

  

中国对外援助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增长、政治、道德和社会四大目标

  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强调援助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必要性,表明援助在满足经济增长目标所提供的资金方面的重要角色。其中基础设施援助事关经济增长,符合发展合作的原则。基础设施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领域,那么丝路基金、亚投行、中国政府2011年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基础设施的融资与投资机制将会有效地解决“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经济增长所需的基础设施融资问题,有助于消除贫困与饥饿,加强地区互联互通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从而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增长目标。

  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向受援国提供其他资源以影响受援国的政策选择或其他行为。“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事实上中国对外援助在知识、经验、实践等方面以示范等方式有别于西方干预型援助,从而有助于确立援助与发展的知识与道德领导,从根本上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道德目标。

  中国特别致力于以债务免除、低息与无息贷款等物质方式激励“一带一路”沿线的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以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以“社会化”的方式塑造好朋友、好伙伴的身份。由此,对外援助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合作新模式的必要手段,有助于奠定中国与沿线国家政治友好合作的经济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所面临的许多挑战是全球性问题,如地区冲突、传染性疾病、水资源、自然灾害、粮食危机、能源问题、人道主义问题。对外援助手段有别于军事或外交手段,往往以非胁迫的方式提供道义支持。对外援助“往往传递出对他国需要的同情与关切,然而消极制裁往往传递出漠不关心或敌视的印象”。中国对外援助自始至终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动机,寻求以解决教育、医疗、福利、气候变化等民生问题。民生议题领域的援助实践有助于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道德和社会目标。

全文参见白云真《“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外援助角色》

  

开发性金融助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商、共建、共享”

  丝路基金是中长期发展投资基金,是专门为“一带一路”倡议而发起设立的融资机构,主要为经贸合作和多边互联提供融资。该基金是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专门成立的中长期投资基金,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投资参与基础设施、产能合作、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项目,积极运用中长期股权投资的项目增信和贷款撬动作用,并且注重与境内外投资者合作,助力各类资金形成合力。基金于2014年12月成立,初始资本为400亿美元,由中国投资公司和外汇储备、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出资。2017年5月,中国政府宣布向丝路基金增资1000亿元人民币。除了通过股权投资和贷款提供融资外,丝路基金还与国际发展机构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联合投资基金、联合投资公司和其他类型的投资实体,并对项目开展联合融资。到2017年,丝路基金的投资项目覆盖了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联酋、埃及和其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截至2018年底,丝路基金协议投资金额约110亿美元,实际出资金额约77亿美元,另外还出资20亿美元设立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基金共同投资的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于2018年7月开始实质性运作,投资金额为5亿欧元。

全文参见刘宏松《中国特色开发性金融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对外扶贫实践

对非洲援助与合作:把“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

  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的数据,非洲有大约6亿公顷的未开垦耕地,约占世界总耕地的65%。然而,许多非洲国家深受全球粮食不安全和农业生产力低下影响。在非洲,90%以上的农业生产依赖于降雨,而非洲用于培养土壤的技术与世界其他地区所采用的技术还相去甚远,市场准入和融资等基础设施供给方面也是如此。事实上,缺乏技能仍然是非洲农业发展的三大瓶颈之一,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基础设施落后;(2)资金短缺。为帮助非洲克服这一缺乏技能的问题,中国已在19个非洲国家援建了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此外,自2006年以来,中国为非洲国家培训的农业官员、技术人员和职业教育学生达57000多人次。中国还决定通过与非洲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制订一项与非洲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该计划将通过明确优先领域、任务、项目和方法,为中非农业合作建立框架。

全文参见布什拉·拉姆尼·本希达《扶贫与中非合作:经验分享与新视角》

  

对东盟援助与合作:建立机制化减贫合作平台,重点向低收入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

  作为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十分重视与亚洲国家的减贫合作。自2003年与东盟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积极在各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重点向东盟低收入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澜湄合作是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共同发起和建设的新型次区域合作平台,旨在深化六国睦邻友好合作,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为推进南南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新贡献。为促进中国与东亚国家共享减贫理念和经验,不断深化中国和周边国家减贫交流合作,双方建立了一系列机制化合作平台,包括“国家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等。中国国务院扶贫办牵头成立了澜湄合作减贫联合工作组,组织实施了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澜湄减贫合作活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也举办了多期减贫发展培训班,招收大量澜湄国家学员。

全文参见唐丽霞、张一珂、谭璐、赵文杰《中国的对外减贫援助与合作》

  

对中亚援助与合作:聚焦联合运输和通信项目,建立平衡的、建设性的互利合作

  对于中亚国家而言,通往伊朗和巴基斯坦港口的走廊尤为重要,因其可以提供通往南亚、中东和非洲新兴市场的外贸货运通道。新近开通的安革连至琶布电气化铁路将费尔干纳河谷和乌兹别克斯坦主要区域连接起来,使通往中国的路程缩短了270公里,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走廊的实施将成为确保中亚国家纳入全球物流路线网络的关键要素。近来,中亚国家与中国之间商品贸易的积极态势增进了人们开发有效的货物运输物流计划和运输基础设施发展的共同兴趣。

  总体而言,中亚地区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从一方面为确保区域安全和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该项目的积极成果之一是降低运输成本、发展物流、促进传播该地区的创新。这将有助于提高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改善生活水平和经济现代化。

全文参见沙洛菲丁·纳扎罗夫《展望“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

  

对南亚援助与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医疗合作进一步加强

  2017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中国与南亚四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成果丰硕,合作项目涵盖水电、港口、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各个领域,其中斯里兰卡是合作最为密切的国家,合作主要集中在港口和水电建设项目上。中国与孟加拉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乔伊代堡普尔至伊舒尔迪复线铁路项目等对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设施联通至关重要。中国与尼泊尔的基础设施合作进展主要体现在水电建设、交通设施联通和信息设施建设三个方面。中国与马尔代夫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相对缓慢,主要集中在机场建设方面。

  在医疗合作方面,从2017年中国援建斯里兰卡国家医院门诊楼开始,到建设斯里兰卡最大的肾病医院,再到承接斯里兰卡13所医院的医疗卫生设备升级,中国企业解决了斯国病房设施陈旧、医疗设备简陋、门诊室数量紧张等问题。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企业为斯里兰卡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造福当地民众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到马尔代夫时,中国企业积极助力马国防控新冠疫情,帮助当地政府建立医学观察和人员隔离设施。

全文参见毛海欧《“一带一路”框架下2018~2019年中国与南亚四国的经贸合作与发展》

  

对拉美援助与合作:援助和投资并举,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经济增长与“能促型”减贫相结合

  截至2018年底,包括中拉合作基金在内的350亿美元对拉一揽子融资安排和300亿美元的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等重要合作举措已累计批贷或投资104个项目,总金额近220亿美元,绝大多数拉共体成员国从中受益。为了更好地帮助拉美国家使用好上述资金,中方连续3年举办融资专项培训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原有融资机制基础上,中方还于2019年倡议成立了中拉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这是中国与拉美之间首个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助推中拉金融合作实现新的发展。中国在拉美地区融资承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遍地开花,极大地缓解了拉美地区的基建“赤字”局面。

  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中拉在国际多边治理体系内的合作。继续深化南南合作,巩固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高度重视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协调配合,加大对拉援助力度。

全文参见步少华《中拉“一带一路”合作:现状与未来路径》

  

对太平洋岛国援助与合作:从“竞争性援助”向“合作性援助”转变

  “竞争性援助”存在的前提是每个援助国各自为政,不考虑其他援助国的援助进程和援助计划,这是当前太平洋岛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国在援助的过程中彼此缺乏沟通,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中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力度的不断加大引起了很多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担忧。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共建的方式让更多的援助国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来,不仅能够避免经济风险,而且能够避免政治风险,这对处理好新援助国、传统援助国(如澳大利亚)以及受援国之间的关系非常有益。

  援助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对接,特别是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受援国特别是南太平洋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接将为中国与南太平洋之间的未来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在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过程中,实现海上丝绸之路与受援国的战略对接和制度融合是拓展发展空间、实现长期合作的重要举措。

全文参见秦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从“竞争性援助”向“合作性援助”转变》

  

 

“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减贫成效与启示

世界银行:“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大大改善贸易和外国投资并减轻参与经济体的贫困程度。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2019),如果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得到妥善处理,“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大大改善贸易和外国投资并减轻参与经济体的贫困程度。世界银行估计,参与经济体的贸易将从2.8%增长到9.7%,而就整个世界而言,贸易将增长1.7%,达到6.2%。该报告还预计,由于建立了新的运输联系,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的参与经济体来说,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会显著增加。如果世界银行的估计成立,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可以通过改善铁路连接和港口来提高参与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随着这一倡议的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因素的自由流通、资源的分配和市场的整合都将得到加强,因此人们可以期待它的多维潜力逐步释放。

全文参见郑宏泰、郭华、沈依沁《全球竞争力观察:“一带一路”地区与非“一带一路”地区比较》

  

尼泊尔的案例:“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对尼泊尔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影响

  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尼泊尔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在能源通道方面,尼泊尔一直饱受电力短缺的困扰,发电量远远无法满足国内用电需求,首都加德满都每天停电11~14个小时,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其国内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而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另一侧,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川藏电网联网工程正安全高效地运行。随着中国西藏能源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也为中尼电力联网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地块小、地形复杂以及多用途、低成本机械的紧缺等原因,尼泊尔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中国在丘陵、山区农业小机械发展方面成绩斐然,在农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治、化肥农药生产等方面也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因此,两国在农业合作方面的潜力巨大。一方面,可以利用尼泊尔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投资建厂,生产小型农业机械,就地销售给当地农民,还可以出口到印度北部地区。也可以投资于种子、化肥等其他农业领域,以提高尼泊尔农作物的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尼泊尔气候温热,可鼓励尼泊尔农民种植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将尼泊尔的水果蔬菜出口到中国,供应给春冬季节缺少蔬菜的中国西藏地区,从而缓解其国内农村地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全文参见高亮《“一带一路”建设对尼泊尔减贫的积极作用及对策建议》

  

东盟的案例:借鉴中国的经验,用以指导东盟国家减贫战略的设计和实施

  1. 经济增长是减贫的根本。中国的经验表明,如果经济增长发生在有利于贫困人口的部门,则经济增长可以“滴入”并减少贫困。此外,经济增长作为一种减贫工具在经济和社会状况相对平等的国家最为有效。随着不平等加剧,政府需要干预,以确保穷人从经济增长中受益,并保护那些落在后面的人。

  2. 农业对于实现持续的农村减贫是必不可少的。农业是减少农村贫困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在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并从事以农业为基础活动的国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更好地进入市场以及获得改良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可直接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

  3. 工业化是摆脱农村贫困的有效途径。随着农业活动在更广泛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下降,农村工业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收入多样化提高了农村劳动者应对冲击的弹性。通过在中小城市提供就业机会,非农企业可以帮助减缓可能无法容纳大量流动农民工的大城市的扩张。

全文参见尼实·班他密、方晓琦《中国-东盟扶贫新合作》

  

 

国际减贫合作发展方向展望

“和而不同”的国际发展援助的新格局

  新兴援助国以“南南合作”的方式为国际发展援助提供了新的理念和实践源泉。其“双向共赢”的理念挑战了传统的“单向施舍”的观念。更重要的是,新兴援助国挑战了传统的西方国家主导的“发展霸权”,为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的可能性”。

  从2005年的巴黎宣言以来,国际发展领域已经把“援助的有效性”放在首要的改革日程上。这是对以往几十年来援助效果低下的反思——虽然有的援助促进了受援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很多援助滋生了受援国的依赖性,长期没有摆脱贫困的困境。要实现有效的援助,就需要真正尊重受援国的意愿,让受援国成为发展的主体。同时,要改善援助的有效性,就需要扩大受援国政策选择的空间,鼓励不同的援助方式和理念的涌现。我们需要的是“和而不同”的新国际发展体系——不同的援助理念和方式相互补充、互有增益。

全文参见徐佳君《新兴援助国对国际发展援助理念的影响》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和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正在为世界发展提供新动力。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一方面不断向外界阐释中国的新外交理念和主张,如提出“正确的义利观”“亲诚惠容”,等等,另一方面则不断加大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可推动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至少提高0.1个百分点。

  正确的义利观和共商共建共享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基本准则。墨西哥学者桑切斯认为,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导致对全球利益的解释非常狭隘,可能会阻碍我们追求共同的未来、共享的未来的能力。一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义利观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不能被资本牵着走,不能唯利是图,不能不顾当地民众的诉求,不能走掠夺式逐利之路;二是要有平等精神,不能走殖民老路;三是牢记发展的最终目的,“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二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各国协商讨论面临的各类问题;要将理想中的利益转化为现实利益,需要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经济发展成果为沿线各国所享有,需要明晰的利益分配,这样才有助于后续的合作,也才能有助于进一步的发展。

全文参见王灵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新范式》

  

“一带一路”倡议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一个具体的项目,而且是一个促进基于连通性和基础设施的包容性合作的框架,进而有可能重新制定国际经济关系,特别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合作的发展正在以一种新形式出现,因为它不仅出现在新兴国家的国家层面,而且出现在区域和国际层面的多个议程中。

  “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领导作用,并且各种倡议和论坛与其保持了一致,以此作为发展合作的框架。其中包括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南南合作、G20和多边与区域投资。在2017年峰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将中国称为“多边主义支柱”,并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行了比较,强调了它们对全球发展的共同愿景。体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共同目标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项目,此项目旨在加强“一带一路”成员国决策者的能力,以评估“一带一路”倡议的潜力并制定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全文参见卡罗拉·贝亚特里斯·拉蒙、薄帆《“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合作和对欠发达地区的启示》

  

中国与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追求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从1986年到2020年,中国历经了多个前后接续的扶贫阶段,相继提高贫困标准并使其达到可接受水平,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增加扶贫投入,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动员全社会参与,提高扶贫瞄准程度,通过两轮攻坚战解决减贫“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确信地实现了到2020年消除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的目标,为全球减贫做出了中国贡献,提供了中国答案和中国力量。

  2013年以来,中国相继向国际社会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在此基础上弘扬正确的义利观,不断推进对外援助和减贫合作。2020年后,随着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任务的完成,中国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减缓相对贫困的基础上,继续对支持过中国减贫的国际组织和合作机构予以回报,力所能及地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中国将遵循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国际合作理念,积极总结全面脱贫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认真了解其他贫困问题仍然较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民意,与以国际机构为代表的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追求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全文参见魏后凯、吴国宝、檀学文《精准扶贫: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减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