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德国文学、法国文学、英国文学、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介绍到我国已经有了很长一段历史,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大量各国文学译本。特别是日本文学,据查,在明代已经有李言恭、郑杰编纂的日本短歌39首被译为中文。澳大利亚文学进入中国则是近期的事。1953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了James Aldridge的小说The Diplomat的中文译本,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1954年出版了Frank Hardy 的《幸福的明天》(Journey into the Future )和《不光荣的权力》(Power Without Glory ),此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长篇和短篇小说以及一些诗集和剧本,包括Katharine Susannah Prichard的《沸腾的九十年代》(The Roaring Nineties ),Judah Waten的《不屈的人们》(The Unbending )等。[1]但是,总的来说,在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澳洲文学翻译不仅数量很少,而且,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翻译的选题范围狭窄,作品内容单一。这一局面的改变得益于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些对澳洲文学翻译具有深远意义的事情。安徽大学成立了大洋洲文学研究所,推
作者简介
-
翟崑:
东博会上习近平谈“一带一路”背后的深层含义
-
丁一凡:
“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增添动能
-
岳云霞:
经贸合作推动中拉“一带一路”共建行稳致远
-
郑永年:
中国在国际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
-
崔洪建:
中欧班列助力全球供应链安全畅通
-
朱克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积蓄经济发展动能
-
于洪君:
共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
张婷婷:
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话语权
-
黄奇帆:
“双循环”战略是“一带一路”建设新契机
-
孙洪波:
拉美地区局部动荡:表现、根源及前景
-
张建平:
中国服务贸易“蛋糕”会越做越大
-
卞永祖:
中国新发展格局给全球化添活力
-
林永亮:
“一带一路”合作体系:基础框架与发展路径
-
史志钦:
用战略定力护航“一带一路”
-
刘中民: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阿关系的最大动力
-
梁海明:
发展“一带一路”绿色金融的挑战
-
门洪华:
“一带一路”与中国—世界互动关系
-
孙贤胜:
优化“一带一路”项目 突出能源安全重点
-
王南湜:
“共同体”命题的哲学阐释
-
黄勇:
开放合作共绘“一带一路”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