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政治认同:1950年代中国与苏联、东欧的文化交流

作者:傅朗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报告页数:21 页 报告大小: 报告字数:23527 字 所属图书: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 浏览人数: 下载人数:

文章摘要:本文首先介绍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由此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社会主义世界之文化互动的特征。这些文化交流包括各方交响乐团、剧团、作家代表团的互访,新中国代表团对各种国际比赛和节日活动的参与,以及艺术、戏剧和音乐专业学生的交流。尤其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文学翻译。在共同努力下,各国文学的代表作,尤其是显示社会主义精神的新作品,同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流传。因此,在同一个时间,诸如波兰、罗马尼亚、朝鲜、中国等国的读... 展开

文章摘要:本文首先介绍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由此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同社会主义世界之文化互动的特征。这些文化交流包括各方交响乐团、剧团、作家代表团的互访,新中国代表团对各种国际比赛和节日活动的参与,以及艺术、戏剧和音乐专业学生的交流。尤其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文学翻译。在共同努力下,各国文学的代表作,尤其是显示社会主义精神的新作品,同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流传。因此,在同一个时间,诸如波兰、罗马尼亚、朝鲜、中国等国的读者,会在读同样的苏联小说;而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则被翻译成各国的语言,提供给社会主义世界的新公民。社会主义阵营新近建立的政府部门,希望以此团结各国人民,重塑他们的意识与认同感,构建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不可忽略的是,共同的新文化的形成,也是为了堵住西欧和美国腐朽的旧文化的入侵。然而,在看似友好平等的文化交流的表面下,也可以分辨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多种矛盾与权利分配上的不平等。本文认为,从社会主义世界的文化交流体系,可以了解到这种融合国际与民族成分的认同观念所内含的潜在矛盾和冲突。无论在国际舞台或者在个人的层面上,这些内部的矛盾日益显明,导致了50年

收起

作者简介

傅朗:傅朗(Nicolai Volland) 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毕业,曾任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助理教授、新竹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并曾任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博士后人员等。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为现当代中国报刊与出版业,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史、翻译研究等。目前研究课题为中国与苏联、东欧之文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