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下属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之一,成立于1964年。2020年5月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的实体依托单位。研究所主要从事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研究,承接中央有关部门交办和委托的研究课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习近平外交思想、全球宏观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发展、国际政治、外交政策、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治理、国际大宗商品和国家安全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信息研究所是上海社会科学院负责重大战略信息和社科学术信息汇集、分析的专业研究所。2016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入选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背景下,信息研究所紧紧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这一发展目标,根据院的统一部署,着重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布局,优化学科配置和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以重大战略情报信息研究为重点,以专业大数据库建设为依托,以各类论坛、智库报告为发布载体的新型情报信息研究体系。   信息研究所共设有8个研究部门、1个实验室、2个编辑部和3个院属研究中心。主要有:科技创新研究室、信息安全研究室、智慧城市研究室、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研究室、长江经济带研究室、人才与发展研究室、国际大都市研究室、联合国项目办公室、产业创新数据实验室、《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编辑部、联合国公共行政网亚太编辑部(UNPAN-AP),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数据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绿色数字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
主要成果:
《全球数字经济蓝皮书》 《全球信息社会蓝皮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是中国历史悠久、研究领域宽泛、功能齐备的复合型国际战略与安全问题研究及决策咨询机构,研究领域覆盖全球所有地区和重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其前身是1980年对外开放的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2003年更为现名。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下设的15个研究所之一‌,主要聚焦信息安全(各国信息安全机制、政策及相关动向等)、网络传播与思潮、网络舆情。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事业单位,是我国工业信息安全领域重要的服务保障机构。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软件所多年以科研为根本、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我国自主软件产业体系发展,深耕产业政策研究、技术服务及生态建设,重点围绕我国软件产业生态培育,开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开源软件等重点领域技术产品及行业发展态势研究,支撑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要战略、规划、政策制定。近年来,软件所聚焦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互联网3.0等新兴领域,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党政、金融、电信等各行业的应用, 不断塑造技术研究及产业咨询、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产品及服务运营、品牌活动专业服务能力,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具备高认可度的专业技术团队。
主要成果: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3~2024)》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2~2023)》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1~2022)》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2019)》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2017)》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始建于1957年,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多年来,中国信通院始终秉持“国家高端专业智库 产业创新发展平台”的发展定位和“厚德实学 兴业致远”的核心文化价值理念,在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和测试认证等方面发挥了有力支撑作用,为我国通信业跨越式发展和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壮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国家“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新战略,中国信通院着力加强研究创新,在强化电信业和互联网研究优势的同时,不断扩展研究领域、提升研究深度,在4G/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未来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智能硬件、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前瞻布局,在国家信息通信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领域的战略和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撑了互联网+、制造强国、宽带中国等重大战略与政策出台和各领域重要任务的实施。
主要成果:
《网络空间安全蓝皮书》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19年4月27日宣布成立,作为学校直属的独立实体机构,是统筹全校相关资源、建设世界一流智能学科、服务国家人工智能重大战略、培养智能学科一流人才的主要支撑平台,是支持北大“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平台。研究院联合校内28个院系建成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所、AI+人文社科研究所、AI+医学研究所、AI+理学研究所四个研究所共18个AI+学科交叉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4年4月,由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先生领导,致力于人工智能前沿创新研究及顶尖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人工智能核心基础、底层架构和未来计算模式的重大创新突破,建成世界一流的汇聚及培养顶级人工智能人才的大基地。   清华人工智能学院立足国家战略布局,依托清华良好的学科建设基础与综合性学科优势,将聚焦基础前沿突破和交叉学科赋能,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核心”与“人工智能+”两大前沿方向。人工智能核心涵盖崭新理论与高效算法、具身智能与多模态感知、底层架构平台、科学智能与交叉应用、未来计算模型(光电、量子等)等方向;人工智能+着眼AI对其他学科的带动,涵盖AI安全治理、公共卫生医药、智能汽车与制造、能源及环境等方向。
主要成果:
《中国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批准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由知名科技政策专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担任院长,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先生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拥有一支由知名专家学家、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业界资深人士组成的专兼职研究队伍。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研究院成立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向科技部、外交部、工信部、发改委、网信办等部门提交了一批政策建议;研究院主办的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已成为国内该领域重要会议;AI促进可持续发展青年创造营(Bootcamp)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推动人工智能实现负责任的发展;推出的人工智能治理大讲堂、AI治理对话录、AI国际治理论坛、《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观察》和人工智能热点话题在线直播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院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已与慕尼黑工大、剑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国外高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电信联盟、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等国际组织;以及产业界建立了密切交流与合作。
主要成果:
《敏捷与协同:人工智能治理理念与实践前沿》
  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于2017年正式成立。学院主要承担光学工程、物理电子学等学科专业人才和相关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任务,承担高能激光技术、高功率微波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无人系统等重大科研任务,承担新兴交叉科学培育和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任务。   学院现拥有光学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电子科学与技术湖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在第四轮的全国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光学工程排名并列第2。作为学校三大特色优势学科群之一的“光电技术”学科群,担负着建设学科“高峰”、支撑学校“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的重任。
主要成果:
《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  
  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
同济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基地依托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整合同济大学相关教学科研资源,拥有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基础,致力于打造以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战略为核心的智库平台、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群、研究队伍和国际交流网络。基地聚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重大问题,研究方向逐渐涵盖网络安全与国家利益、网络空间治理规则体系与中国规则制定权、网络空间国际秩序与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网络空间战略合作等。基地相关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核心观点与使命担当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建立中国网络主权与网络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第二,构建全球网络治理体系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第三,提出中国主导的全球网络治理规则制定权的实施路径;第四,提出网络空间国际秩序的构建方法和战略规划;第五,提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网络空间治理的战略选择和政策选项。第六,加强基地教学和人才培养,构建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学科体系、加强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课程体系建设、以学科交融为导向的教材体系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调研体系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学院涵盖政治学与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教学和研究范围涉及政治理论、比较政治、政府管理、公共政策、社会福利、城市发展、公共事务、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等方面。
主要成果:
《走向数字未来:新技术革命与全球治理选择》
  武汉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武汉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是依托于计算机学院,联合数学与统计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测绘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GPS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等校内单位共同建设的大型跨学科研究平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成立于2016年7月,于2024年4月15日改组优化为“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中心以服务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和公安部科技兴警为主要目标,重点围绕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领域的前沿热点、难点,开展技术研究、政策研究和成果应用转化,全面打造“政、企、研、用、学”五位一体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分享的平台。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违法犯罪治理、数据安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公安行业大模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开源网络情报研判、网络热点舆情分析等。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
在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以及5G等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据及其运用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数据法治实践,支撑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将数字技术引发的法律问题研究确定为科研战略,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科研项目;2019年,学校将数据法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进行培育建设;2020年,学校申请数据法学为法学目录外二级学科,获教育部备案;2021年3月16日,引入了16位国际专家的“数据法治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获教育部、科技部批准;2021年5月,与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签署协议共建“智慧法治联合实验室”;2021年6月,为高质量建设数据法学学科,学校批准成立“数据法治研究院”。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挂靠单位。学校审时度势,面向人工智能的重大国家战略和强烈人才需求,汇聚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100多名优秀师资,于2020年1月7日成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学院。学院设置4个系:智能信息工程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智能控制系、脑认知与智能医学系;拥有4个本科专业:信息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自动化专业、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建设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建设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另外,学院还拥有“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 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及国际合作基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研究的单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学科基础,依托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模式识别等相关学科,建立了多层次的学科基地。在基础研究方面,有软件开发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学、信息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应用开发方面,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字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大数据科学与工程国际研究中心。形成了精准智能、群体智能、计算机视觉、大数据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自主无人系统等一批稳定的学科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该研究院聚焦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重大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突破人工智能的共性关键技术,攻克领域尖端技术;面向双一流,着力引进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加入研究院,促进学科发展;建设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强化对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基础支撑;以前沿科学研究、社会公共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为一体,充分发挥北理工军民融合、产教融合优势,以产学合作、产教结合、科教协同;推进医工交叉、文理工交叉,打造人工智能的新模式、新应用;建立具有国防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基地,孕育和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能力强的技术领军人才,争取在未来5-10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级人工智能研究基地。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是2018年11月成立的非营利性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创新引领者,营造全球最佳的学术和技术创新生态,挑战最基础的问题和最关键的难题,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学术思想、基础理论、顶尖人才、企业创新和发展政策的源头,促进人类、环境和智能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