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0年,地处乌南部的布干达地区就建立了王国。19世纪中叶,布干达王国成为东非地区最强盛的国家。1850年后,阿拉伯商人和英国、德国殖民主义者相继进入布干达,布境内爆发了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信徒间的连年战争,布干达王国迅速衰落。1890年,英、德签订瓜分东非协议,布干达划为英势力范围。1894年6月,英宣布布干达为其“保护国”。1896年,英将“保护国”范围扩展到乌全境,并于1907年在乌设总督。1962年10月9日,乌宣布独立,保留布干达等4个自治王国,成立乌干达联邦,仍留在英联邦内。1963年10月,乌修改宪法,取消英派驻乌的总督。1967年9月,废除封建王国和联邦制,建立乌干达共和国。
【首都】
坎帕拉(Kampala),人口166万。年平均气温23℃左右,4、5、9、10月份为雨季,其余为旱季。
位于非洲东部、地跨赤道的内陆国。面积241,55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99,807平方公里,水面和沼泽地为41,743平方公里)。东邻肯尼亚,南与坦桑尼亚和卢旺达交界,西与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北与南苏丹毗连。境内多为海拔1200米左右的高原,丘陵连绵、山地平缓。东非大裂谷的西支纵贯西部,谷底湖泊众多。拥有非洲最大的淡水湖—维多利亚湖(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近一半的水域,为著名的尼罗河源头之一。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2℃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乌现有135个区(District)和1个首都市。(截至2022年3月)
4725万(2022年世界银行数据)。全国约有65个民族。按语言划分,有班图人、尼罗人、尼罗-闪米特人和苏丹人四大族群。每个族群由若干民族组成。班图族群占总人口的2/3以上,包括巴干达(约占总人口的18%)、巴尼安科莱(约占总人口的16%)、巴基加和巴索加等20个民族。尼罗族群包括兰吉、阿乔利等5个民族。尼罗-闪米特族群包括伊泰索、卡拉莫琼等7个民族。苏丹族群包括卢格巴拉、马迪等4个民族。官方语言为英语和斯瓦希里语,通用卢干达语等地方语言。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约占总人口45%)、基督教新教(40%)、伊斯兰教(11%),其余信奉东正教和原始拜物教。
1986年穆塞韦尼执政后,结束了乌连年内战的混乱状态,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1995年后更名为乌干达全国运动,2003年改为全国抵抗运动组织,以下简称“抵运”)为核心的独特的“运动制”政治体制(为乌特有的一种党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它包容各政党、民族、教派和各界人士,允许政党存在但限制其活动),力促民族和解,化解宗教矛盾,组成了以“抵运”为主,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广泛的联合政府,政局日趋稳定。
2005年,乌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变。7月,乌就保留“运动制”或实行多党制举行全民公决,92.5%的民众赞成开放党禁,乌至此进入多党制国家行列。8月,乌议会表决通过以取消总统任期限制为主要内容的宪法修正案。2006年2月,乌举行首次多党大选,“抵运”候选人穆塞韦尼以59.28%的支持率再次当选总统。2011年2月,乌举行第二次多党大选,穆以68.38%的得票率再次胜出。2016年2月18日,乌举行全国大选,穆塞韦尼以60.75%的得票率连任。2017年12月,乌议会通过取消总统候选人年龄限制的宪法修正案,穆塞韦尼总统据此有权参加下届总统竞选。2021年1月,穆塞韦尼总统以58.34%的支持率再次胜选连任乌干达总统。5月12日,穆塞韦尼总统顺利举行就职典礼。6月,穆任命新任内阁成员。
·宪法
1995年10月8日正式颁布实施新宪法,2005年11月和2017年12月两次修改。规定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无任届限制;议会有权弹劾总统和罢免不称职的部长,总统的重大任命、决定和签署重要条约均应先经议会批准;成立由部分内阁成员和议员组成的国务委员会,负责解决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出现政治危机时充当总统顾问,并代表议会批准总统的任命。
·议会
1986年抵运政府成立后,由“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代行临时议会职能。根据1995年新宪法,乌于1996年6月选举产生新的议会,运动制拥护者获议会多数席位。2021年5月,乌干达第十一届议会成立,目前共有426名议员,其中执政党“抵运”293名,占议员总数的68.6%。议长阿内塔·阿蒙(Anita Among,女)。
·政党
现有30多个注册政党,主要有:
(1)全国抵抗运动组织(The National Resistance Movement Organization-NRMO)简称“抵运”,执政党。1981年6月,穆塞韦尼创建反政府组织“全国抵抗运动”,其军事组织为“全国抵抗军”,政治组织为“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下设各级基层委员会。1986年1月“抵运”夺取全国政权,全国抵委会代行议会职能,各级抵委会取代各级地方行政机构,“运动制”在全国确立。1995年9月,乌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运动制”延续到2000年,每五年举行一次全民公决,由全体人民就继续实行“运动制”还是改行多党制作出选择。1996年6月,乌选举产生议会,取代全国抵委会的议会职能。2000年6月乌举行全民公决,决定保留“运动制”。2005年7月乌全民公决决定弃“运动制”改行多党制。至此,在乌实行近20年的“运动制”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抵运”遂转变为政党。在2006年、2011年、2016年、2021年大选中,该党在议会中均获得绝对多数席位。
“抵运”的政治纲领通常被称为“十大纲领”,由穆塞韦尼制定,1984年7月颁布,其宗旨是:建立人民民主制度;恢复和保障人身及合法财产的安全;加强民族团结和消除一切形式的宗派主义;捍卫和巩固民族独立;建立一个独立、一体化、能自我生存的国民经济;恢复和改善社会公益设施,重建被战争破坏的地区;消除腐败和滥用职权;安置无家可归者和改善人民生活;与其它非洲国家携手合作,捍卫非洲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建立混合经济体制。1999年4月,“抵运”全国执委会在原有“十大纲领”基础上补充了环境保护、就业、扶贫等纲要,使之扩充为“十五大纲领”。
(2)民主变革论坛(The Forum for Democratic Change):由原改革议程组织、议会鼓动论坛和全国民主论坛于2004年8月8日合并组成,简称“论坛”,乌干达最大反对党。口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该党吸收了乌前军队司令蒙图、前国家安全局长普科尔等曾居运动政府要职的运动元老和重量级政客,并推举比西杰为其临时执委会主席。该党与保守党、正义论坛和社会民主党组成“党际联盟”,推举比西杰为其共同候选人参加2011年大选。比得票率26.01%,仅次于穆塞韦尼。2016年,比代表民主变革论坛再次参加总统选举,获得35.37%的选票。
(3)民主党(The Democratic Party):反对党,成立于1956年,受天主教派支持,在巴干达族和城市工商界中影响较大,在国际上得到英、美、德、梵蒂冈等西方国家青睐。1961年在大选中获胜,组成第一届乌干达自治政府。翌年在议会选举中败给人大党与卡巴卡耶卡党的联盟。1969年12月被人大党政府取缔。1973年,该党宣传书记保罗·塞莫格雷雷流亡美国,在美重建民主党。后该党加入乌全国解放阵线并参加了阿明下台后的历届政府。1992年5月在坎帕拉等地开始陆续重建支部并恢复活动。信奉自由资本主义,主张议会民主;抨击“运动制”为一党专制,呼吁实行多党民主,并抵制了2000年6月举行的乌政体全民公决。
(4)乌干达人民大会党(The Uganda People'sCongress):简称人大党,反对党,创建于1960年3月,由以奥博特为首的乌国民大会党激进派同民族进步党、乌干达人民联盟党合并而成。1964至1971年和1980至1985年,人大党两次成为执政党,奥博特两度出任总统。1986年1月“抵运”执政后,该党部分领导人以个人身份参加了“抵运”政府。该党总体对“抵运”政府采取不合作态度,并抵制了2000年6月的政体全民公决。
(5)保守党(The Conservative Party):原名卡巴卡耶卡党,成立于1960年9月,1980年5月改为现名。1962年,该党与人大党联手参加大选获胜,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出任总统。1964年,该党被人大党排挤出内阁,穆特萨流亡英国。代表布干达封建酋长和王室贵族利益,反对政府集权,主张建立联邦,恢复保障联邦制的1962年宪法,实行多党制与议会上下两院制,但采取与“抵运”政府合作的态度。现任主席约翰·肯·卢克雅木齐(John Ken Lukyamuzi)。
(6)全国团结平台(National Unity Platform):前身为“人民力量运动”,由反对派领导人鲍比·韦恩创立。韦恩号称“平民总统”,2003年毕业于乌最高学府麦克雷雷大学艺术系,18岁出道并逐渐成为东非地区著名流行音乐歌手。2014年后歌曲逐渐由社会现实问题转向政治题材,2017年,韦初步涉足竞选政治,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加坎帕拉一选区国会议员补选并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在韦恩由艺术家向政客转变的过程中,人民力量运动逐渐发展壮大,2020年7月,该运动正式该组为政党,韦恩自任主席并注册参加2021年乌干达大选。该党支持者主要由城市青年组成,在坎帕拉地区实力较强,影响力窜升迅速,在2021年议会选举中赢得61席,占比12.22%。
自然条件较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和出口收入的95%,粮食自给有余。工业落后,企业数量少、设备差、开工率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由于连年战乱,经济一度濒临崩溃。1986年“抵运”执政后,实行务实、稳妥的经济发展政策,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农业,整顿国营企业,扶植私人经济,推行自由贸易等措施。自1991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6%左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乌棉花、鱼类、咖啡等传统支柱产业出口萎缩,经济增速下滑。2021年发布《2021-2025国家发展计划》,为今后5年国家发展确定了总体目标。
·资源
已探明矿产资源有:铜、锡、钨、绿柱石、铁、金、石棉、石灰石和磷酸盐等。森林覆盖率为12%,产硬质木材。水产资源丰富,维多利亚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产地之一。水力发电潜力约2000兆瓦。乌西部阿尔伯特湖附近发现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约12亿桶。
·基础设施(来源:世界银行)
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总量(十亿立方米):39(2021年)
固定宽带订阅数(每百人):0.09(2023年)
移动流量订阅数(每百人):70(2022年)
铁路总公里数:259(2002年)
通电率(占人口百分比):51.5(2023年)
·工业
工业落后。主要工业部门有建筑、食品、饮料、烟草、钢铁、五金、金属矿产、纺织、服装、皮革及制鞋等。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设备差且使用率较低。为吸引外资发展工业,乌政府于1991年成立投资局,迄已吸引2000余家外资企业赴乌投资,实际投资额超过25亿美元。乌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目前已有122家国有企业实现私有化。
·农牧渔业
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0%。粮食自给有余。全国可耕地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42%,已耕地面积500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饭蕉、小米、木薯、玉米、高粱、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咖啡、棉花、烟草、茶叶等。 乌河流湖泊面积36902.6平方公里,渔业资源较丰富。渔业是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渔产品是乌重要出口产品。
·交通运输
乌为内陆国家,9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经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
公路:总长约7.8万公里,承担99%的客运和95%的货运。2008年机动车保有量约47万辆。2018年建成坎帕拉至恩德培机场高速公路,拟建设坎帕拉至第二大城市金贾的高速路。
铁路:总长1241公里。自1997年以来,铁路客运停止运营,但铁路运输仍为乌进出口货物的一种方式。货物运输量2005年达18.6万吨公里。乌干达有意将现有铁路升级改造为标轨铁路,分别连接肯尼亚、南苏丹、刚果(金)、卢旺达。
空运:截至2015年底,乌干达境内共有34个机场,其中4家有商业航线运营。恩德培国际机场是乌唯一口岸机场,距首都坎帕拉45公里,2014年客货运量分别为1449824人次和54856吨。2019年9月,乌干达政府成功重启了关闭20多年的国家航空公司,并完成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首航。
·财政金融
乌财政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税收、国外援助和出口。2005年初乌对税务局进行了改革,改进了管理效率,增强了直接税收。2015/16财年乌预算支出为81亿美元,其中10.8亿美元将用于电力、道路、机场扩建及信息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6.8亿美元将用于教育事业,5.4亿美元将用于提升安保力量。2018/19财年乌预算支出为87.7亿美元。
·对外贸易
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近年来进出口额总体呈增长趋势。2023年,乌对外贸易总额为171.2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69.83亿美元,进口额101.43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咖啡、黄金、水产品、烟草、玉米、花卉、皮革等。乌主要进口商品有:成品油、汽车、钢铁、电讯和声像设备、医疗设备和药品等。
·外国投资
乌投资局极力吸引外资,将外资集中引入到园艺、食品加工、纺织和包装业等领域。截至2023年4月底,乌吸收外资存量达194.33亿美元。2022-2023财年,乌吸收外资24.6亿美元,2023-2024财年中期吸收外资12.7亿美元。
·人民生活
近年来,乌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86年至2011年间,婴儿死亡率从1986年的122‰降至54‰;孕妇死亡率从9‰降至4.38‰。成人艾滋病感染率已下降至7.3%(2018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582%。人均寿命62岁(2015年)。乌传染病风险较高。2010年,乌北部爆发黄热病疫情,造成数百人感染,50多人死亡。2012年,乌首都附近爆发埃博拉疫情,造成17人死亡。2017年,乌东部地区爆发马尔堡疫情,造成3人死亡。2018年,乌邻国刚果(金)爆发埃博拉疫情,乌政府加大投入阻止疫情输入,取得良好效果,2019年6月乌境内发现3例死亡病例,但疫情未出现传播,7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乌埃博拉疫情结束。2020年3月,乌干达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疫情患者,截至2021年8月,累计确诊人数近10万。近年来,乌贫困人口比例下降,但贫富分化加剧,贫困人口比例从1992年的56%下降至2015年的16%,基尼指数从1992年的0.36上升至2015年的0.47。
“乌干达人民国防军”创建于1981年2月,当时称“全国抵抗军”,后称“乌干达人民抵抗力量”,抵运执政后改为政府军。1995年1月起用现名。1987年组建空军。军队统帅为穆塞韦尼总统,现任乌军总司令大卫·穆胡兹上将(Gen David Muhoozi)。
根据乌政府与西方国家的有关协议,乌每年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内。
奉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张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重视同西方国家关系,但是反对外部干涉。倡导非洲联合振兴,推动地区一体化,主张非洲联盟和此区域组织在解决地区冲突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调解刚果(金)、南苏丹、布隆迪等地区热点问题,是非盟驻索马里特派团最大出兵国,是非洲最大难民接收国之一。
·政治关系
中乌1962年10月18日建交。建交以来,两国一直保持友好关系。1986年乌干达“全国抵抗运动”执政后,中乌关系快速发展,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和配合。2019年6月,中乌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24年9月,两国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方访乌的有:国务委员谷牧(1987年4月);外交部长钱其琛(1991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1991年7月);中国政府特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1992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1997年4月);外交部长唐家璇(199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199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2000年7月);国家副主席胡锦涛(2001年1月);外交部长李肇星(2004年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6月);外交部长杨洁篪(200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2010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2011年8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梁光烈(2011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2012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2012年3月赴乌出席各国议会联盟第126届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2012年10月作为胡锦涛主席特使出席乌独立50周年庆典);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2013年9月);国务委员杨洁篪(2015年2月);习近平主席特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2016年5月);外交部长王毅(2016年8月);全国政协主席汪洋(201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2019年12月、202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洛桑江村(202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刘国中(2024年1月作为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出席不结盟运动第19次峰会和第三届南方首脑会议)等。
乌方访华的有:奥博特总理(1965年7月);穆万加副总统(1984年8月);穆基比外长(1987年1月);穆塞韦尼总统(1989年3月、1996年1月、2004年5月、2006年11月,2015年3月访华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2018年9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9年6月来华工作访问);第二副总理兼外长塞莫格雷雷(1989年3月);鲁贡达外长(1996年1月);第一副总理兼外长卡泰加亚(1992年以第一副总理兼抵运全国政委身份,1998年4月,2000年10月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和第二副总理兼旅游和贸工部长阿里(1999年7月);第三副总理兼外长瓦帕卡布洛(2002年4月);塞坎迪议长(2002年10月);总理恩西班比(2003年9月);布凯尼亚副总统(2009年12月);库泰萨外长(2010年10月、2014年3月、2015年7月以联大主席身份);塞坎迪副总统(2012年8月出席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2016年11月出席2016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姆巴巴齐总理(2013年6月);卡达加议长(2017年8月);奥东戈外长(2023年7月出席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首届高级别会议);纳卡达马副总理(2024年7月出席第五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阿卢波副总统(2024年9月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
·经贸关系
自建交以来,中乌两国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自1962年至今,中国援助乌干达建设的成套项目主要有:奇奔巴农场、多禾农场、坎帕拉制冰厂、沼气池、食品陶瓷研究中心、国家体育场、渔场码头、外交部办公楼等。中国在乌干达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始于1987年,主要领域为房屋和路桥建设。中乌贸易始于1960年。2022年,两国贸易额11.35亿美元,同比上升6.6%。其中中方出口额10.77亿美元,同比上升5.5%,进口额0.58亿美元,同比上升32.8%。中国对乌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服装鞋类等,从乌进口的商品主要为皮革、芝麻、咖啡、棉花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双方积极开展抗疫合作,中方向乌方提供抗疫物资。2023年,两国贸易额13.05亿美元,同比上升17%。其中中方出口额12.35亿美元,同比增长16.8%,进口额0.7亿美元,同比增长19.6%。中国对乌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车辆类等,从乌进口的商品主要为芝麻、木材、咖啡等。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交流与合作
两国签有文化合作协定,我国文艺演出代表团近年多次赴乌访演。乌干达是中国公民团队旅游目的地国,2005年4月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公民自费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下,湘潭大学与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结成合作伙伴。1983年至今,中国已向乌派出20批医疗队共191人次,目前在乌医疗队为第21批。共9人。中乌现有4对友好城市,即湖南省长沙市-恩德培市、海南省三亚市-姆巴拉拉市、湖北省武汉市-恩德培、辽宁省沈阳市—金贾市。2024年7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麦克雷雷大学共建气候学院。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下,湘潭大学与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结成“一对一”合作伙伴关系。1983年至今,中国已向乌派出23批医疗队共218人次,目前在乌医疗队为第23批,共9人。中乌现有6对友好城市,即湖南省长沙市—恩德培市、海南省三亚市—姆巴拉拉市、湖北省武汉市—恩德培市、辽宁省沈阳市—金贾市、河北省唐山市—姆巴莱市、辽宁省-布索加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