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概况
马达加斯加
16世纪末伊麦利那人在中部建立了伊麦利那王国。1794年伊麦利那王国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于19世纪初统一全岛,建立马达加斯加王国。1896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58年10月14日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6月26日宣布独立,成立马尔加什共和国,亦称第一共和国。1975年12月21日,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亦称第二共和国。1990年实行多党制。1992年8月19日,马举行全民公投,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改国名为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首都】
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人口约300万,年平均气温18.3°C。
【地理环境】
位于非洲大陆以东、印度洋西部,是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岛。面积59.2万平方公里 (包括周围岛屿)。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海岸线长约5000公里。东南沿海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年平均气温24°C;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温和凉爽,年平均气温18.3°C;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26.6°C。
【人口及其构成】
约3030万(2023年)。马达加斯加人占总人口的98%以上,由18个民族组成,其中较大的有:伊麦利那(占总人口的26.1%)、贝希米扎拉卡(14.1%)、贝希略(12%)、希米赫特(7.2%)、萨卡拉瓦(5.8%)、安坦德罗(5.3%)和安泰萨卡(5%)等。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大体相同。在马定居的尚有少数科摩罗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法国人,另有华侨和华裔约5万人。民族语言为马达加斯加语(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官方通用法语。居民中信奉传统宗教的占52%,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的占41%,信奉伊斯兰教的占7%。
【政治概况】
2023年11月,马举行总统选举。2023年12月1日,马高等宪法法院公布大选正式结果,拉乔利纳以58.96%的得票率胜选连任。
·宪法
1992年8月19日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经1995年9月、1998年3月和2007年4月三次修订。宪法赋予总统直接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的权力,任期5年,可连任两届,由直接选举产生;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均需三分之二的多数方可中止总统权力;地方政权实行自治。2007年修宪取消了自治省,设立拥有行政和财政自治权的地区和乡镇。2010年11月马过渡政权推动全民公投通过新宪法,宣布正式成立第四共和国。新宪法主要内容包括将总统任职年龄由40岁降为35岁,并将总统最高连续任职期限由三届改为两届。
·议会
马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两院制,由国民议会(L’Assemblée Nationale)和参议院(Le Sénat)组成。国民议会现有151个席位,议员任期5年,通过普选产生。2019年5月马国民议会举行选举,执政联盟“与拉乔利纳总统一道”占绝对多数,执政联盟候选人、前司法部长克里斯蒂娜·拉扎纳马哈苏瓦( Christine Razanamahasoa)当选马国民议会议长。参议院现有18个席位,三分之二的参议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三分之一由总统任命产生,议员任期5年。2020年12月参议院举行选举,在12个选举产生的参议员席位中,执政联盟获10席。2021年1月,埃里马纳纳·拉扎菲马海法(Herimanana Razafimahefa)当选参议长。2023年10月,参议院举行特别会议罢免拉扎菲马海法参议长职务,选举参议员、前宪兵国务秘书里夏尔·拉瓦卢马纳纳为参议长。
·司法机构
设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法院、高等宪法法院。最高法院包括终审法院、国务委员会和审计法院。首席院长和总检察长是最高法院首长。现任首席院长夏尔·拉贝图库塔尼(Charles Rabétokotany),总检察长埃德松·贝尔特利埃·拉维隆萨拉玛(Edson Berthelier Ravelontsalama)。最高司法法院由最高法院首席院长、2名终审法庭庭长、2名上诉法院院长、2名国民议会议员、2名参议员组成,目前尚未组建。高等宪法法院由9名成员组成,任期7年,不得连任。其中3名成员由总统任命,2名由国民议会任命,2名由参议院任命,2名由最高司法委员会选举产生。院长由总统任命。
·政党
实行多党制,政党众多。目前影响力较大的政治派别主要包括:
(1)支持拉乔利纳总统联盟(MAPAR):执政党。由支持拉乔利纳的“马达加斯加青年准备着”(TGV)、“争取变革民主共和人士联盟”(UDR-C)等政党和政党联盟组成。
(2)“我爱马达加斯加党”(TIM):前执政党。前身为拉瓦卢马纳纳创建的“我爱马达加斯加协会”,在拉瓦卢马纳纳2001年竞选总统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拉瓦卢马纳纳就任总统后于2002年7月将其转变为政党。基层组织较完备。拉瓦卢马纳纳2009年下台并流亡海外后,该党两次发生分裂。
(3)马达加斯加新生力量党(HVM):前执政党。2014年由埃里组建。
【经济概况】
系最不发达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严重依赖外援,工业基础薄弱。拉瓦卢马纳纳执政后提出“快速、持续”发展口号,出台国家10年减贫战略文件,确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推出“马达加斯加行动计划”,鼓励私营部门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经济实现持续增长。2009年政治危机发生后,马遭遇国际社会停援减援制裁,外国投资锐减,经济每况愈下,农产品加工、纺织品加工、旅游业等支柱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遭遇重创。2014年埃里上台后,积极争取国际社会恢复对马援助,制定2年期国家发展紧急计划和2015-2019国家发展规划,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创造就业。2019年1月拉乔利纳当选总统后,致力于实施“马达加斯加振兴倡议”,推动能源、农业、住房、卫生、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2020年12月2日,马政府举行部长会议审议《马达加斯加振兴计划》,决定尽快提交各多双边合作伙伴及投资者。《马达加斯加振兴计划》旨在落实拉乔利纳13条竞选承诺、《马达加斯加振兴倡议》及拉乔利纳政府施政纲领,并就马未来几年发展战略及实施办法作出部署。2023年12月12日,拉乔利纳主持召开就职后首次部长会议,重申新任期施政重点是人力资源、工业化、社会治理三大发展支柱。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160.3亿美元,人均530美元,经济增长率4%,通货膨胀率9.9%。
·资源
矿藏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石墨、铬铁、铝矾土、石英、云母、金、银、铜、镍、锰、铅、锌、煤等,其中石墨储量居非洲首位。此外还有较丰富的宝石、半宝石资源以及大理石、花岗岩和动植物化石。河流湍急,水力发电潜力大。森林面积123279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1%,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一些动植物为马独有。
·基础设施(来源:世界银行)
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总量(十亿立方米):337(2021年)
固定宽带订阅数(每百人):0.11(2023年)
移动流量订阅数(每百人):70(2022年)
铁路总公里数:673(2021年)
通电率(占人口百分比):36.1(2022年)
·工业
马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主要有炼油、发电、纺织和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饮料、烟草、造纸、制革、建材等。1989年设立免税区。
·农牧渔业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出口收入的70%来自农业。土地肥沃,气候适合各种热带、温带粮食和经济作物生长。耕地三分之二以上种植水稻,其他粮食作物有木薯、甘薯、玉米等,粮食不能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香草、丁香、胡椒、咖啡、可可、棉花、花生、棕榈等。其中香草生产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二。全国牧场面积34048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8%。沿海以及河流、湖泊盛产各类鱼虾、海参、螃蟹等。
·交通运输
水陆交通不发达。铁路为单轨铁路。公路总里程3.8万公里。拥有7个海港和10个河港,海运集中在东部港口塔马塔夫,年吞吐量约400万吨。拥有2个国际机场。马达加斯加航空公司为国有航空公司,有定期航班飞往欧洲、亚洲、非洲和西南印度洋诸岛国。
·财政金融
金融业欠发达,全国三分之一以上金融业务由马达加斯加中央银行经营,另有5家商业银行及一些办理储蓄和贷款业务的机构。
·对外贸易
1987年开始实行贸易进出口自由化政策,鼓励出口多样化,出口额有所增加。主要进口石油、车辆、机械设备、药品、日用消费品及食品等。主要出口咖啡、虾、铬矿石、香草、丁香、棉纺织品等。主要贸易伙伴是法国、美国、中国、欧盟、南非、南共体、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印度洋诸岛国等。
·外国投资
电信、矿产和石油开发是近年外资注入的重点领域。马爆发政治危机后,外国投资锐减。埃里总统就任后,积极致力于吸引外资,创造就业。
·人民生活
据《2023/2024年世界人类发展报告》统计,马人类发展指数在193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177位。公职部门的职工享受国家的劳保、医疗、住房、子女补贴,其他部门职工由雇主支付社会和医疗保险。65%的居民能得到基本卫生保障,39.6%的居民家庭可获得饮用水,16%的家庭或14%的人口可使用电。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数据,2023年,女性人均预期寿命69岁,男性为64岁。
【军事力量】
独立后组建人民军。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国防部为军事行政机构。全国设6个军区。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约18个月。
【对外关系】
马政府外交政策多元。保持同法国等传统伙伴国关系,加强同新兴经济体合作,注重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现为非洲联盟、东南非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印度洋委员会、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成员。马达加斯加于2024年9月当选第79届联合国大会副主席,主张对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改革,与非洲联盟共同立场保持一致。
【双边关系】
·政治关系
中马1972年11月6日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
中方访马的主要有:国务院副总理姬鹏飞(1980年8月)、国务委员宋平(1985年6月)、国家主席李先念(198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1990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1994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1997年3月)、国家副主席胡锦涛(1999年1月)、国务委员吴仪(2000年1月)、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200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2001年6月)、外交部长李肇星(2005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黄菊(2005年11月)、中纪委书记吴官正(200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2008年11月)、外交部副部长张明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2014年10月)、外交部长王毅(2017年1月)、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许镜湖(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特使、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2019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 (2019年11月)、中联部部长刘建超(2023年7月)、习近平主席特使、全国政协副主席胡春华(2023年12月)、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钟山(2024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穆虹(2024年10月)等。
马方访华的主要有:外交部长拉齐拉卡(1972年11月、1974年1月)、总统拉齐拉卡(1976年6月、1985年10月)、议长安德里亚纳拉欣贾卡(1986年9月)、第一副总理拉武尼(1992年4月)、总统扎菲(1994年7月)、议长安德里亚曼贾图(1996年4月)、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拉扎菲马哈莱乌(1997年11月)、副总理拉左纳里韦卢(2000年4月)、总统拉瓦卢马纳纳(2004年5月、2006年4月赴香港和深圳考察、2006年11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7年5月来华出席非洲开发银行上海年会、2008年8月来华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议长拉依尼里库(2005年3月)、参议长拉杰米松(2006年6月)、高等宪法法院院长拉乔纳里武尼(2007年10月)、“我爱马达加斯加党”主席、参议长伊万(2008年10月)、总理库卢(2014年8月来华出席南京青奥会闭幕式)、外长阿塔拉(2016年7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总统埃里(2017年3月来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访华、2018年9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外长奈纳(2019年6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外长西拉(2023年6月来华出席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等。
总统拉乔利纳(2024年9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总理恩蔡(2024年7月来华出席第五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论坛)、参议长拉瓦卢马纳纳(2024年8月来华出席全国人大加入议联4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六次发展中国家议员研修班)、国民议会议长图凯利(2024年9月来华出席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外长拉萨塔(2024年7月来华出席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第二届高级别会议)等。
·经贸关系
建交以来,中马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进展顺利。两国签有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贸易协定和成立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协定等。中国自1972年起开始向马提供援助,为马援建了木伦达瓦糖厂、制药厂、昂-瓦公路、塔那那利佛体育馆、国际会议中心、学校等项目。中马互利合作始于1985年。2020年全年双边贸易额9.3亿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中方出口额8.1亿美元,进口额1.2亿美元。我主要出口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等,进口铬矿砂、水产品等。2023年,双边贸易额为16.7亿美元。其中,我出口13.9亿美元,进口2.8亿美元。我主要出口纺织纱线、电子产品、机电产品等,进口矿产品、农产品等。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交流与合作
1980年两国签订文化合作协定。马现有2所孔子学院和1所孔子课堂,分别为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塔马塔夫孔子学院、小鸟窝学校孔子课堂。截至2017年底,我累计向马派遣汉语教师140名、志愿者251名,赠送教材1.5万多册。中国自1973年起向马提供奖学金名额,截至2018年底累计接收738名马奖学金生。2018年马在华学生总数为797名,其中奖学金生206名,自费学生591名。我自1975年起向马派遣医疗队,现有4个援马医疗点,迄今已派出22批共626人次,目前有30名医疗队员在马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双方积极开展抗疫合作,中方向马方提供抗疫物资。
【“一带一路”参与情况】
2017年3月,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在能源、航空、交通运输、港口和机场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
资料来源:外交部网站,采集时间为202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