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国家概况

新加坡

  古称淡马锡。8世纪属室利佛逝王朝。18~19世纪是马来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24年,新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埠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42年被日本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1959年实现自治,成为自治邦,英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宣布紧急状态等权力。1963年9月与马来亚、沙巴、沙捞越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
 

  【首都】

  新加坡(Singapore)。

 

  【地理环境】

  热带城市国家。面积733.2平方公里(2022年)。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海岸线长193公里。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潮湿多雨。年平均气温24℃~32℃,日平均气温26.8℃,年平均降水量2345毫米,年平均湿度84.3%。
  

  【人口及其构成】

  总人口约564万(2022年),公民和永久居民407万。华人占74%左右,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马来语为国语,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用语。主要宗教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

  【政治概况】

  独立以来,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政绩突出,地位稳固,历届大选均取得压倒性优势。李光耀自新1965年独立后长期担任总理,1990年交棒给吴作栋。1993年举行独立后首次总统全民选举,原副总理、新加坡职工总会秘书长王鼎昌当选为首位民选总统。2004年8月,李显龙接替吴作栋出任总理,并于2006年5月、2011年5月、2015年9月、2020年7月四度连任。2015年3月,李光耀逝世。
  ·宪法
  1963年9月,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后,颁布了州宪法。1965年12月,州宪法经修改成为新加坡共和国宪法,并规定马来西亚宪法中的一些条文适用于新加坡。
  宪法规定:实行议会共和制。总统为国家元首。1992年国会颁布民选总统法案,规定从1993年起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改为民选产生,任期从4年改为6年。总统委任议会多数党领袖为总理;总统和议会共同行使立法权。总统有权否决政府财政预算和公共部门职位的任命;可审查政府执行内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谐法令的情况;有权调查贪污案件。总统在行使主要公务员任命等职权时,必须先征求总统顾问理事会的意见。2017年2月,新加坡国会通过总统选举修正法案,修改民选总统制度,实施保留选举机制,在该机制下,若华族、马来族、印族和其他族群中,有任何一个群体历经五个总统任期都没有代表担任总统,下一届总统选举将优先保留给该族候选人。2017年9月,马来族前任国会议长哈莉玛参选总统,作为唯一符合资格的候选人当选,成为保留制总统选举制度下第一位当选总统。
  ·国会
  实行一院制,任期5年。国会可提前解散,大选须在国会解散后3个月内举行。国会议员分为民选议员、非选区议员和官委议员。其中民选议员由公民选举产生。非选区议员从得票率最高的反对党未当选候选人中任命,最多不超过6名,从而确保国会中有非执政党的代表。官委议员由总统根据国会特别遴选委员会的推荐任命,任期两年半,以反映独立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本届国会2020年7月11日选举产生,现共有议员104人。其中民选议员93人,包括人民行动党83人,工人党10人。另有非选区议员2人,官委议员9人。现任议长陈川仁。
  ·司法机构
  设最高法院和总检察署。最高法院由高庭和上诉庭组成。1994年,废除上诉至英国枢密院的规定,确定最高法院上诉庭为终审法庭。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理推荐、总统委任。大法官梅达顺,总检察长黄鲁胜。
  ·政党
  已注册的政党共30多个。主要有:
  (1)人民行动党(The People's Action Party):执政党。1954年11月由李光耀等人发起成立。从1959年至今一直保持执政党地位。李光耀长期任该党秘书长,1991年吴作栋接任。2004年12月,李显龙接替吴作栋出任该党秘书长。现任党主席颜金勇。
  (2)工人党(The Worker's Party):1957年11月创立。近年来影响有所扩大。1981年起,在大选中数次赢得议席。2020年大选中获10席。现任主席林瑞莲,秘书长毕丹星,毕丹星在国会中担任反对党领袖。
 

  【经济概况】

  属外贸驱动型经济,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高度依赖中、美、日、欧和周边市场,外贸总额是GDP的三倍。经济曾长期高速增长,1960~1984年间GDP年均增长9%。1997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但并不严重。2001年受全球经济放缓影响,经济出现2%的负增长,陷入独立之后最严重衰退。为刺激经济发展,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努力向知识经济转型,并成立经济重组委员会,全面检讨经济发展政策,积极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商签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金融、贸易、制造、旅游等多个产业遭到冲击。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努力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升投资者信心并降低通胀率,并推出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2010年经济增长14.5%。2011年,受欧债危机负面影响,经济增长再度放缓。2012年至2016年经济增长率介于1%—2%之间。2017年2月,新加坡“未来经济委员会”发布未来十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经济年均增长2%至3%、实现包容发展、建设充满机遇的国家等目标,并制定深入拓展国际联系、推动并落实产业转型蓝图、打造互联互通城市等七大发展战略。2017年、2018、2019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3.5%、3.2%、0.8%。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经济衰退5.8%。2021年,新加坡经济实现强劲反弹,同比增长7.6%。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回调至3.6%。
  ·资源
  自然资源匮乏。
  ·基础设施(来源:世界银行)
  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总量(十亿立方米):1(2020年)
  固定宽带订阅数(每百人):37.36(2022年)
  移动流量订阅数(每百人):156(2022年)
  通电率(占人口百分比):100.00(2021年)
       ·工业
   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电子、化学与化工、生物医药、精密机械、交通设备、石油产品、炼油等产品。新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农牧渔业
  农业用地占国土总面积1%左右,产值占国民经济不到0.1%,绝大部分粮食、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进口。
  ·交通运输
  交通发达,设施便利。是世界重要的转口港及联系亚、欧、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 
  铁路:以地铁为主,另建有轻轨铁路与地铁相连。
  公路:截至2018年底,总里程数3500公里,全岛公路网四通八达。
  水运: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亚洲主要转口枢纽之一,是世界最大燃油供应港口和第二大货运港口。有200多条航线连接世界600多个港口。2021年港口处理货运总量5.99亿吨,集装箱总吞吐量3750万个标准箱。新加坡港务集团2022年全年在其全球港口项目中处理了9090万标准箱,其中新加坡港货柜吞吐量为3730万标准箱,较2021年的历史高点下降了0.7%。
  空运:主要有新加坡航空公司及其子公司胜安航空公司。新加坡樟宜机场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机场,2019年航班起降38.2万架次,客运量6830万人次,货运量200万吨。受疫情影响,2020年航班起降降为12.5万架次,客运量降为1180万人次,货运量降为154万吨。2021年航班起降降为10.9万架次,客运量降为305万人次,货运量升至194.7万吨。2022年共接待乘客3220万人次,相当于新冠疫情前的47.2%;起降航班达21.9万次,为疫情前的57.2%。
  ·对外贸易
  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2022年对外货物贸易总额约13650亿新元(约合9912.8亿美元),其中出口约7100亿新元(约合5154.4亿美元),进口6550亿新元(约合4758.4亿美元)。主要进口商品为电子真空管、原油、加工石油产品、办公及数据处理机零件等。主要出口商品为成品油、电子元器件、化工品和工业机械等。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马来西亚、美国。
  ·对外投资
  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向海外投资。截至2021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1.24万亿新元(约合8985.5亿美元),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业和制造业。主要直接投资对象国为中国、印尼、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       
  ·外国投资
  截至2021年底,新加坡共吸引海外直接投资2.44万亿新元(约合1.77万亿美元),多集中在金融服务业和制造业。主要直接投资来源国为美国、日本、英国、荷兰、中国。
  ·人民生活
  202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4万新元(约合8.3万美元)。政府统一修建公共组屋,居民住房拥有率达91%。人均寿命83.2岁,识字率97.5%(15岁以上),每万人拥有24名医生,每千人拥有私车110辆。

  【军事力量

  新加坡武装部队组建于1965年。总统为三军统帅。实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2~3年。新加坡军队主要在国外训练。1971年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马来西亚组成“五国联防”。重视全民防卫教育。致力于建设第三代“智能”军队。2021年国防预算约为113亿美元。2022年国防预算163亿新元(约合119亿美元)。
 

  【对外关系】

  立足东盟,致力维护东盟团结与合作、推动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高度重视发展同中、美、日、韩、澳关系;突出经济外交,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已与多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已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和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协定》(CPTPP),同新西兰、智利发起《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倡议成立了亚欧会议、东亚—拉美论坛等跨洲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亚洲地区政府间反海盗合作协定(ReCAAP)》的签署,根据协定设立的信息共享中心于2006年11月正式在新成立。共与19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双边关系】

  ·政治关系
  两国于1990年10月3日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杨尚昆主席(1993年)、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5年)、李鹏总理(1997年)、朱镕基总理(1999年)、胡锦涛(副)主席(2002、2009年)、李岚清副总理(2002年)、吴邦国委员长(2005年)、温家宝总理(2007年)、习近平副主席(2010年)、习近平主席(2015年)、李克强总理(2018年)等先后访新。黄金辉总统(1991年)、李光耀总理(1990年)、吴作栋总理(1993、1994、1995、1997、2000、2003年)、王鼎昌总统(1995年)、纳丹总统(2001、2008年)、李显龙(副)总理(1995、2000、2005、2006、2008、2012、2013、2017、2018、2019、2023年)、陈庆炎总统(2015年)、哈莉玛总统(2019年)先后访华。

  2022年2月,新加坡总统哈莉玛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分别与其会见,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会见随团来华的新加坡外长维文。6月,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以视频方式会见新加坡国会议长陈川仁。7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印尼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外长会期间会见新加坡外长维文。8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柬埔寨金边出席东亚合作系列外长期间会见新加坡外长维文。11月,习近平主席在泰国曼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李克强总理在柬埔寨金边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韩正副总理访问新加坡并主持中新双边合作机制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新加坡外长维文通电话。12月,韩正副总理应约同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通电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新加坡外长维文通电话。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雅加达出席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期间应约会见新加坡外长维文。

  2023年3月27日至4月1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正式访华并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开幕式,习近平主席同其会见,宣布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李强总理同李显龙总理举行会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分别同李显龙总理举行会见。5月,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访华,李强总理同其举行会见,丁薛祥副总理同其举行会谈。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在雅加达出席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期间应约会见新加坡外长维文。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新加坡,会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和外长维文。9月,李强总理在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交谈。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维访问新加坡,分别同新国会议长谢健平、副议长迪舒沙会见会谈。11月,国家副主席韩正赴新加坡出席第六节创新经济论坛并访问新加坡,会见新加坡总统尚达曼、总理李显龙、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国务资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新加坡外长维文通电话。

  中新建有4个副总理级的双边合作机制,分别是涉及两国各领域合作的双边合作联委会(JCBC),以及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和(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的协调理事会。

  两国外交部自1995年起建立磋商机制,迄今已举行10轮磋商。两国除互设使馆外,新加坡在上海、厦门、广州、成都和香港设有总领事馆。
  ·经贸关系
  新加坡是我在东盟国家中第五大贸易伙伴,2013年起我连续10年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国。2022年,中新双边贸易额为1151.3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我方出口额为811.7亿美元,同比增长47.8%;进口额为339.6亿美元,同比下降12.5%。2023年1-7月,中新双边贸易额642.3亿美元,同比增长8.1%,其中我方出口额461.2亿美元,同比增长20.2%,进口额181.1亿美元,同比下降14%。

  2013年起新加坡连续10年是我最大新增投资来源国。2022年4月,新加坡首次超越日本,成为我累计最大外资来源国。截至2023年3月底,新加坡累计在华实际投资1348.3亿美元,我累计对新加坡投资812.4亿美元。

  新加坡2008年同我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是第一个同我签署自贸协定的亚洲国家。2018年签署升级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议定书,2020年启动后续谈判。2023年4月,双方实质性完成中新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两国建有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三大政府间合作项目,广州知识城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以及吉林食品区、川新科技园、南京生态岛等地方合作项目。新加坡与山东、四川、浙江、辽宁、天津、江苏、广东等7省市分别建有经贸合作机制。2019年4月同上海建立全面合作机制,10月同深圳建立智慧城市合作机制。

  近年来,中新金融合作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签署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1500亿/约300亿新加坡元,2013年续签时扩大至3000亿元人民币/约600亿新加坡元。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新加坡金管局在华设立代表处。2012年7月,两国签署中新自贸协定框架下有关银行业事项的换文。10月,新方授予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特许全面牌照。201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担任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4月,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在新人民币清算业务正式启动。5月,新加坡金管局北京代表处正式揭牌。10月,中国人民银行确定新加坡市场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2014年10月,两国外汇市场正式推出人民币和新加坡元直接交易。2015年11月,中方将新加坡RQFII额度提高到1000亿元人民币。2020年12月,新方授予中国建设银行新加坡分行特许全面牌照,中国建行成为第三家获得新加坡特许全面牌照的中资银行,中国也成为在新拥有特许全面牌照银行最多的国家。2022年,双方续签本币互换协议,目前双方本币互换规模3000亿人民币/650亿新元。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交流与合作
  两国在人才培训领域的合作十分活跃。2001年,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中新两国中、高级官员交流培训项目的框架协议》,并分别于2005年、2009年、2014年、2015年和2019年五次续签。2004年5月,双方决定成立“中国-新加坡基金”,支持两国年轻官员的培训与交流。2009年以来,双方已联合举办8届“中新领导力论坛”。

  2012年9月,首届中新社会管理高层论坛在新加坡举行,双方签署关于加强社会管理合作的换文。2014年7月,第二届中新社会治理高层论坛在华举行。2016年5月,第三届中新社会治理高层论坛在新举行。

  1992年,两国科技部门签署《科技合作协定》,次年建立中新科技合作联委会,迄今已召开13次联委会会议。1995年成立“中国-新加坡技术公司”,1998年设立“中新联合研究计划”。2003年10月,中国科技部火炬中心驻新代表处正式挂牌成立。2019年12月,双方签署《科技创新合作执行协议》。

  1999年,两国教育部签署《教育交流与合作备忘录》及中国学生赴新学习、两国优秀大学生交流和建立中新基金等协议,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在新开办教育合作项目。2019年10月,双方签署关于青年实习交流计划的协议。

  1996年,两国文化部签署《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2006年,两国政府签署《文化合作协定》。项目每年逾200起。双方在文化艺术、图书馆、文物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2015年11月,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正式揭牌运营。2019年,双边人员往来357.6万人次,受疫情影响,2021年双边人员往来降至18万人次。
 

  【“一带一路”参与情况】

  2017年5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投资、金融合作。
 

  资料来源:外交部网站,采集时间为2024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