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专家观点

金砖机制助推非西方世界战略性合作

来源:理论视野 作者:于海洋 发布时间:2017-12-05

  2017年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议在中国厦门成功举行。峰会发布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缔结了六十多项合作文件,范围覆盖了“贸易投资大市场、货币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交流大发展”等各个方面。此次金砖峰会和中国倡导的“金砖+”模式,体现了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陷入停滞乃至衰退的背景下,非西方世界捍卫全球化原则和改革全球政治经济既有秩序的决心与能力。“金砖+”模式不仅将在国际治理体系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更将成为国际合作范式的重要创新。

  1.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机制陷入困境

  “金砖国家”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在题为《金砖国家:打造更好的全球经济》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来的。自2009年第一届金砖峰会在俄罗斯举行以来,金砖国家的密切合作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目前,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2009—2017年,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16%上升到2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此次金砖国家厦门峰会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传统的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机制部分丧失了原有功能,甚至开始走向全球化进程的反面。概括起来说,西方主导下的全球治理机制面临着3个困境:

  第一,权力固化问题。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治理机制网络,首先是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和特权身份的工具。这一机制体现了西方世界自近代以来所拥有的权力优势,并以捍卫这种权力优势为目标。在一个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所描述的“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不对称权力结构当中,现行国际体系是可以自我维持和延续的,但它一方面需要国际经济政治结构反哺西方霸权和资本,另一方面需要非西方国家接受高度等级化且不平等的国际地位。非西方世界在后冷战时期的全面崛起并未超出西方世界的预料,但后者从未在制度和规则层面考虑过对现行权力结构进行彻底改革以适应这种新变化,非西方世界实力的总体增长并未反映到国际秩序的上层建筑中来。

  第二,排他性问题。西方世界对全球化特权的坚持,必然会导致国家间的身份差异和歧视问题。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治理机制网络,一直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排他性特征。“西方”和“非西方”的划分,不是地理层面的,而是政治层面的。既有机制一直依靠身份门槛限制非西方世界尤其是新兴国家的发言权和影响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世界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混乱使包括IMF、世界银行、G7等在内的传统政策工具趋于消沉,包括欧盟、TPP在内的制度安排出现倒退趋势。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包括金砖机制在内的体现多元价值的新制度新规则充满警惕,部分学者甚至把金砖机制取得进展视为“有害”的“主权至上论”的回流和全球治理失败的象征,希望非西方国家加入和充实体现西方偏好的传统制度而非自创新的机制。

  第三,主动性问题。西方世界相对衰落,现有机制排他性增强,减弱了全球化机制的治理效能。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复苏迟缓的现状,西方世界在推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方面的主动性已经明显减弱,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应对其国内混乱的政治局面、向愤怒的民众妥协及摆脱低增长等问题上。这种局面不但使西方国家大幅度削减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援助、拒绝履行国际承诺,在处理全球化问题上的自利性趋势也愈发明显。民粹主义政党在西方各国纷纷执政或取得更强的政治地位,降低了西方主导下国际治理机制的主动性和道义权威。欧盟内反对移民呼声的增大,特朗普公开退出《巴黎协定》、强调“美国优先”、退出TPP等行动加剧了各国对全球化前景的悲观情绪。

  2.金砖国家合作助力全球化深入发展

  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出现明显停滞甚至倒退的情况下,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提出新的思维,注入新的动力。自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积极谋求务实合作、政策落地,体现出良好的规划能力、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对处于发展瓶颈期的全球化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

  (一)金砖国家合作推动全球化

  进入新阶段首先,相较于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金砖机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可以有效解决国际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重建南北关系,实现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肇始于西方的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西方崛起”和“东方衰落”的过程,西方经济体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形成的长期压倒性优势,使非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结构中处于附庸和追随地位。经济结构的失衡给西方带来了垄断优势和资本积累的便利,但也严重限制了非西方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冷战结束后,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趋势明显,尤其是在区域化进程中,金砖国家所形成的更为灵活的区域、次区域市场体系,给非西方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为便利和公平的环境。金砖外汇储备库和新开发银行的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PPP)合作及会计准则趋同、审计监管合作等,都为非西方世界的共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次,金砖国家的发展为全球治理机制中民主缺失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替代性方案。传统全球化机制坚持维护西方国家的特权地位,而金砖国家的崛起已经在事实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非西方国家有权要求与其国际贡献相匹配的话语权。金砖机制由构想走向实践,在制度层面为非西方国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一个开放有效的平台。这一机制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开放性、多元性及其践行的民主逻辑。金砖国家及其他非西方国家既可以在这一平台上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达成共识、寻找共同方案,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从外部推动现行西方制度体系向更加开放、更加平等的方向发展。最终,金砖国家的发展不会产生一个与西方主导的制度网络相对抗的体系,而是通过嵌入和改造现行国际机制,实现在全球治理范畴内更广泛的代表性和平等权利。

  最后,金砖国家的发展合作可以有效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多元性问题。全球化在发展中所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移民、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种族歧视等),最终激起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浪潮,加剧了国际冲突,使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同时面临威胁。

  金砖国家的发展合作立足于非西方世界内部的协调与改革,通过加强制度合作、政策合作和人文合作,在多元文化领域实践了一套与西方完全不同的逻辑。与西方国家把社会冲突泛国际政治化的逻辑相反,金砖国家所强调的多元逻辑的核心在于,区分政治与文化的边界,不以政治干预的手段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反对盲目引入“保护的责任”,反对武断利用干预手段强制解决文化、社会与宗教方面的问题。[5]在文化层面,一方面强调扎实开展人文交流和文化保护,另一方面强调不同文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平等;在多元融合方面,反对某一文明的优越论,反方面,强调对话合作、有序可控,厘清政府间沟通和民间沟通的界限。

  (二)金砖机制面临的主要挑战

  金砖国家合作强调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全球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金砖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合作制度形式,也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金砖国家需要解决成员国间的内部竞争问题。金砖国家在技术梯度和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但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愿景设定上却明显重合。比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都把成为“制造业强国”明确写入本国的发展规划当中。发展目标的同质性导致金砖国家在产业扶植政策、产业集群培养等领域出现竞争长期化的趋势,金砖国家内部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居高不下,行业间短期互补与长期竞争的趋势同时存在。

  其次,金砖国家需要解决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机制的路径依赖问题。西方国家对国际政治经济机制的垄断是历史形成的,其衰落也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有国际制度和规范网络依然对全球化进程起主导作用,金砖国家对传统制度的依赖远远大于对彼此间合作关系的依赖。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存在很强的牵引力,也拥有更为严密和有效率的制度网络。金砖国家作为整体将成为非西方世界追求平等权益的代表,但作为具体的国际政治经济单元则有可能在现有制度空间内获得更大的收益和权利,如何解决这种矛盾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最后,金砖国家需要面对其内部深刻的差异性问题。相对于西方世界的同质性,非西方世界涵盖更多文化、宗教和政治制度,面临着更为深刻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也有着更为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更为复杂的内政外交矛盾。金砖机制发展越深入,成员国间共同身份建构的困境就会越突出,导致金砖机制产生落地难题和沟通困境。从长期来看,这种困难将会比金砖国家短期经济波动更为严重地影响金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作用。

  3.中国倡导的“金砖+”合作模式提升

  金砖机制的战略性内涵当前,金砖机制如何克服内在挑战,推动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方案。中国倡导的“金砖+”模式就是这一方案的核心要义。

  其一"金砖+"模式强化了金砖机制的民主性、包容性和非对抗性。在逆全球化思潮泛滥的情况下,金砖机制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内部阻力明显增加,西方世界的提防心理也明显增强。金砖国家只有在国际合作中强化非对抗性和民主性,才能争取广大非西方国家的积极支持,回避金砖机制与既有国际制度网络的对抗性风险。中国倡导的“金砖+”模式,在此次金砖国家厦门峰会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正是因为这一模式的运用使金砖机制的开放性、包容性、民主性和灵活性原则得以完全确认。

  “金砖+”模式一方面可以把更多非西方国家纳入到金砖机制当中,增加该机制在地缘经济和政治层面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向潜在的朋友和伙伴传播了金砖机制的理念和制度架构,以友好的态度正向激励其他国家认同和加入金砖机制所确立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标准。同时,“金砖+”模式在制度安排上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可以有效避免金砖机制走向封闭、保守、对抗、排他,进一步强化了金砖国家非对抗性集团的本质特征,也为今后金砖机制和现行西方主导下的国际机制的对接提供了制度可能。未来的“金砖+”完全有可能和中国业已践行的东盟“10+3”等模式一样,最后变成嵌入、补充而非完全替代西方制度网络的新型制度形式。

  其二,“金砖+”模式提升了金砖国家合作的战略性内涵。金砖机制作为一种新生的合作机制,在短期内还无法形成与西方主导的制度网络相当的权威性、忠诚度和有效性。为了迅速获得国际影响力、推行其国际治理的新理念新政策,金砖国家只能依靠高水平高质量的战略性合作。具体而言,战略性合作意味着相关国家依据中长期的战略性共识,控制和制约政策冲突,推动政策协调,最后实现各国政策在更高层次上的进化(包括建设更有效的制度框架、更深入的共同身份建构和更协调的制度衔接等)。中国在金砖国家过去10年的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发起了一系列有效的战略性合作倡议,并在倡议变成具体合作框架和政策方面发挥了引领和协调作用。

  无论是德班峰会时的“四大倡议”,三亚峰会时“更加平等和公正”的机制定位,还是厦门峰会时宣布成立新开发银行(NDB)和应急储备安排(CRA),制定《金砖国家经济伙伴战略》等,中国以战略性合作引领全面合作的方案体现出良好的延续性。在合作治理框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中国坚持通过领导人峰会达成金砖共识,再用高层次共识带动部长级会议、工作组会议、各种理事会和论坛的发展。10年间,金砖国家战略性共识累积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由此带来了此次厦门峰会各项共识全面落地、务实实施的丰硕成果,这体现了中国以战略性合作推动金砖机制跨越式发展思路的成功。(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