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全库
全文
  • 全文
  • 标题
  • 所属丛书
  • 作者/机构
  • 关键词
  • 主题词
  • 摘要
高级检索

您好,欢迎来到一带一路数据库!

专家观点

“一带一路”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义桅 发布时间:2017-08-04

  说起“一带一路”,你会想到什么?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我而言,每次我写“一带一路”或者讲“一带一路”的时候,我脑子里想到的都是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一些场景。借助“一带一路”,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睁眼看世界。

  “一带一路”不是简单地搞慈善或者做民生工程,我们帮助沿线地区中的一些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是要“养鸡生蛋”而不是“杀鸡取卵”。讲到“一带一路”的时候,我认为各个学科都应该打通。“一带一路”不能用简单的贸易、文化、政治或者外交的学科思路去分析。有些人研究“一带一路”之所以会走偏,就是因为他从单一视角看、从单一学科看,那么得出的结论通常是有失偏颇甚至是错误的。

  【为什么用“一带一路”而没有沿用丝绸之路】

  如果要把“一带一路”从本体上讲清楚,就需要回答几个基本问题。

  首先,为什么中国没有沿用丝绸之路,而用了“一带一路”这个说法?或许大家都知道,“丝绸之路”作为商路早已有之,但直到1877年才由一个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命名。他当时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因为德国是统一比较晚的西方大国,1871年才统一,统一了以后它发现,当时的世界已被其它一些西方殖民者瓜分光了。德国要争取阳光下的地盘,海上没有空间,只能在陆上找,陆上就是丝绸之路。也就是说,李希霍芬要复兴丝绸之路,是为德国从地缘政治上的欧亚地区的博弈扩张寻找理论借口。所以我们不能用这个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带有地缘政治的扩张和殖民主义的印子。

  其次,到底什么是“一带一路”,为什么要建,如何建?“一带一路”最早是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来的,旨在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样一个格局。为什么在哈萨克斯坦提?因为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而整个世界90%的贸易是通过海上来进行的。离海洋越远越落后,所以哈萨克斯坦非常需要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一开始,很多外国人不懂。“带”是什么?我们讲的“带”是经济发展带,它是近40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浓缩。“路”是什么?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也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人一般将路和道连在一起讲,道是怎么说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一带一路”不是一条“带”,一条“路”,而是万物从一开始。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一带一路”四个字浓缩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中国近代以来探索走出的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带一路”是对原有开放理念的极大超越。原来我们的开放主要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开放,尤其是向美国开放,小平同志说,凡是向美国开放的,如亚洲“四小龙”“四小虎”都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中国一定不会例外。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但是继续向美国开放,向西方开放,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呢?越来越难了。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是美国的70%,但是我们人均GDP是美国的七分之一,如果提升人均,那么我们的经济总量就有可能超过美国。美国人是不可能坐视不理的,特朗普说要美国再次强大,就是美国的一种反应。原有的开放主要是盯着西方国家的,今天我们则是面向广大的“一带一路”国家。原来我们是引进来为主,引进西方的资金技术,今天我们是走出去,我们的资本、技术、产品、服务、理念,甚至我们的标准都要走出去,我们还要“走上去”,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发展。原来主要是沿海地区的开放,现在是沿海、内陆、沿边同时开放。这些就是超越。

  “一带一路”也是大势所趋。新加坡的学者跟柬埔寨人说,你们再不参加“一带一路”,15年后,甚至要不了15年,人工智能就要来了,那个时候劳动力便宜根本没有任何优势了。对于这些国家而言,要抓住中国这波产业链转移、工业化的机遇,才能搭上中国的快车。而对于中国自身来说,我们也需要通过转移、优化等结构性调整实现产业升级,这就是大势所趋。

  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是“一带一路”。第一,它是一个立体的交通网络,以前我们讲“铁公鸡”(铁路、公路、飞机),“一带一路”则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其核心词是互联互通——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鲜明体现21世纪特色。第二,“带”是经济带,即经济走廊与经济发展带,是中国改革开放模式经验的体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第三,“路”是道路,是实现“道”的一种方式。今天的“道”就是命运共同体。因此,“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而是很多很多条,大家都有份,因为它是开放的、包容的。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如果看一看“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区域,你就会明白。“一带一路”涉及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而这部分人口的经济产出才占世界总产出的三分之一不到,所以有巨大的潜力。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平均三成的世界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经济的拉动,超过第二位美国贡献的一倍。

  金融危机爆发前,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增速的两倍,而之后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彭博社引用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将新增2.5万亿美元的贸易量,这给经济全球化打了一剂强心针,带来了希望。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与沿线地区国家的自贸区、投资协定谈判(已完成11个),并强调与各国发展战略和已有的合作机制对接,推动全球层面的投资协定谈判进程,为全球化提供动力。

  中国主张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支持相关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尤其体现了“一带一路”的公共产品属性和民生、发展导向。美国战略家康纳在《超级版图》一书中提出,未来40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人类过去4000年。传统全球化中的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联互通,将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至15%。因此,“一带一路”将给全球化提供更强劲动力。按照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林毅夫的模型,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其中0.35美元来自发达国家。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创造结构性改革空间。通过倡导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正在治疗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顽疾,引导热钱流向实体经济,正在消除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一带一路”有三个原则,共商、共建、共享,扩展开来就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别小看共商、共建、共享三个字,它们并非空洞的政策口号,其具体体现为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鼓励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共商”,意味着“一带一路”规划的任何项目不能由某一个国家说了算,而是多征求相关国家的意见,确保“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兼顾各方的利益诉求,体现各方的共同意志。

  “共建”,意味着“一带一路”规划的任何项目并非大国对小国、强国对弱国的施舍与援助,而是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分工、共同建设,使各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战略融合为一体,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合力。

  “共享”,意味着“一带一路”所规划的项目中建设的成果不是为某一国所占有,而是相对均等地分配给相关各国,从而实现利益共通和命运共通,这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诉求。

  【以前老是盯着“中西”,忘了还有“南北”】

  “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明话语权的回归,它改变了西方决定人类命运的历史。“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社会不只是抽象谈论中国崛起,而是关注“一带一路”,一下子把国际话语体系从近代几百年拉长到两千多年,解构了西方中心论,尤其是命运共同体超越所谓“普世价值”,使中国站在人类道义制高点上。

 

  我们在全球化上应该有话语权,而不是跟着美国和西方的全球化概念转,同时要推动中华文明本身的转型,从内陆走向海洋,从农业走向工业和信息,从地区走向全球性的文明。我们以前老是说“学贯中西”,老是盯着“中西”,忘了还有“南北”,还有整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睁眼看到真正的世界。

  以前总有人说“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后来我们去了非洲发现,非洲月亮才真正叫圆,因为没有工业化。但是当我们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时候,有谁脑子里还想到了赞比亚、加蓬?我们一讲到外国都是发达国家,都是欧美。回过来想,什么外国的月亮,中国的月亮,其实都是一个月亮,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示了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超越“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媚外,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一带一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已成为推动国际社会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合作倡议。举个例子,世界上目前还有12亿人没有用上电,一般的发电方法要用到煤和油,这就会带来碳排放的增加。但现在要求减少碳排放,就像中国人说的,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可怎么办?现在中国提出智能电网、特高压、清洁能源“三位一体”。在中国,因为人口密度在东部,资源在西部,所以我们练出来一个绝活,叫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跨国互联。这个做法可以被其他国家所借鉴,比如阿富汗,其北部地区能源非常充足,而南部缺电,如果能够实现北电南供,就不需要另外再建电站。这就像中国的针灸一样,扎一针把头热引到脚底下,头不热了,脚也不冷了。

  【“一带一路”创造一种新型全球化​】

  “一带一路”不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而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合作平台,化冲突为合作,化竞争为互补,这是“一带一路”将来要做的重要事情。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确定性,创造一种新型的全球化,这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

  “一带一路”不同于近代以来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西方以国际掠夺、竞争为常态,以合作、妥协为非常态。“一带一路”也不同于战后西方对外援助等各种名目的国际合作模式,而是在中国与相关国家已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基础上,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并创新合作模式,打造新合作机制,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验、工业化经验和脱贫致富经验,同时为全球化、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践大道之行。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把中国现在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经验和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将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不仅是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上塑造一个新的中国,也在塑造一个新的世界。

  在这里,我想特别谈一下“搭便车”的问题。“一带一路”立足于同心协力、互助合作的发展环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便车”是中国的担当。独行快,众行远。中国所强调的发展是共同发展,因此“搭便车”不是坏事。大国与小国之间、强国与弱国之间并不是“大吃小”的关系。在当代深度全球化、互利共生的国际体系环境中,中国主张应在国际关系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只有以“义”为前提进行求利,方才是符合正确义利观的诉求,因此大国应该提供“搭便车”的机遇,甚至主动鼓励发展中国家搭共同发展的便车,这也是一个大国应有的风度。

  “一带一路”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经验,让中国拓展发展空间,核心是互联互通。正如中国领导人所指出的,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制约,多由不通造成。世界是通的,是我们所认定的理念。“一带一路”的要旨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崛起之前,这被认为是走不通的。我们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